谈起中药,很多人都认为,几味药经砂锅煎煮后,喝了既可防病又可强身,*副作用小。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宋娭毑因肺部感染合并房颤和脑梗,正在遵医嘱吃中药进行治疗。可吃了三剂后,宋娭毑就感觉头皮和口齿发麻,总忍不住流口水。

“中药一般没得什么副作用,我这是怎么了?”带着疑问,宋娭医院药学门诊。

接诊的药学学科主任兼药学部主任李昕详细询问了宋娭毑的情况,并查验了她带来的处方,发现该中药处方中含*性药味附子,于是进一步询问老人的煎药流程。

宋娭毑表示,吃前两剂药时,按照医生的嘱咐,将附子先煎1个小时,再加入其它的药材一起煎煮;第三剂药是老伴帮忙煎的,整剂药一起大约煎煮了40分钟左右。

听到这里,李昕明白了。她告诉宋娭毑,之所以在吃了第三剂药后出现头皮、口齿发麻的情况,是由于附子的煎法错误所致。

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子根的加工品,其味辛、甘,性大热,归心、肾、脾经,因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而被历代医家器重,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现代研究发现,附子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强心、抗炎、抗心率失常、抗血栓、抗衰老等方面。

尽管附子药用历史悠久,药效显著,但其生品*性大,须炮制入药以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附子主要*性成分为单酯型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二萜类醇胺等,其中,以双酯型生物碱(包括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性最大。

经炮制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醇胺类乌头原碱类生物碱,*性大大降低,但有效生物活性成分依然存在。

因此,附子经过炮制后仍需严格遵循医嘱正确煎煮和服用,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煎煮附子前需冷水浸泡30~60分钟,以便有效成分溶出;浸泡后的附子需单独先煎45-60分钟,使得有*成分含量进一步降低。

若不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眼花,口舌、四肢及全身发麻以及畏寒等疑似附子中*症状,需及时就医。

李昕建议宋娭毑严格遵照医嘱,按附子先煎1小时的方法煎药。4日后宋娭毑在回访中表示,再也没有出现过麻木的症状。

市民朋友不必因附子的*性而望而却步,一般通过规范地炮制、适当配伍、正确煎煮等方法,可以将其*副作用减到最低,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通讯员郭思维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cd/11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