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3不合格的政治家,一等一的公
苏轼 正式踏上了仕途对于苏东坡而言,这也是他人生当中的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以后,他的一生注定要在风波诡厥的政治漩涡当中激荡漂流。尽管考试成绩优异,但工作还是要从基层干起。大理平市签书凤祥府判官就是一个基层官职,大理平市基本上是一个虚职,签署凤祥府判官才是他的具体工作。也就是掌管办理凤祥府军事文书。凤翔府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本来弟弟苏辙也要到京外任职,但是因为母亲去世,总要有一个孩子留在父亲身边,所以苏撤申请留京工作,陪伴同样在京师工作的苏洵。 初入职场苏东坡就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他的顶头上司陈太守。他是苏东坡的眉州老乡,按说老乡在外应该有亲近之感,可这位陈太守并不给他这个面子。陈太守也确实是一个人物,为人刚正为官清廉敢于向恶势力叫板,也带兵打过仗硬气又倔强。可他偏偏和苏东坡气场不合,所以也不给他好脸色,甚至还时不时的刁难他一下,最让苏东坡难以忍受的就是,陈太守总是煽改他起草的官文。这对于一个以文见长的天才来说,简直就是侮辱。而年轻气盛的苏东坡,又哪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小绵羊,所以二人时不时的会有一些矛盾。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促成了两个人的和解。那时,陈太守在官舍内建了一个观景的平台,名为灵虚台。然后让苏东坡为其写一篇文章,苏东坡领到任务之后心里窃喜,写文章好啊,哼等着吧。然后一篇洋洋洒洒的《灵虚台记》就诞生了。不过文章里夹杂了苏东坡的小心思,他说这个灵虚台是为了登高望远,可凤翔的东南西北有着历朝历代的著名宫殿,当时规模可是更加恢弘,而现在也只剩下残垣断壁,文章暗含扫兴之意。本以为老头会气急败坏,结果陈太守不仅没有生气,而且还让人一字不改的把这篇文章刻在了石板上,并表示说他之所以故意的刁难苏东坡,是因为看他年轻气盛,怕他太飘了,这样也是为了保护他。此话是否真心无从得知,但确实因为这件事化解了两个人的矛盾,以至于后来苏东坡到黄州任职的时候陈太守去世,苏东坡还为他写了一篇墓志铭。苏东坡一生写的墓志铭并不多,由此可见,他最后心里还是认可陈太守这个人的。 苏轼石像这里还有一个人物必须要提一下,那就是陈太守的儿子陈造。他是苏东坡一生的好友,陈造这个名字可能你不太熟悉,如果你看过古天乐和张柏芝演的电影《河东狮吼》,里边古天乐扮演的男主角陈继长,就是陈造的原型。陈造字济长,四川人喜欢喝酒舞剑挥金如土,颇有顽酷公子的派头,最大的标签就是怕老婆,古代叫剧内四川话叫耙耳朵。苏东坡还为此写过一首诗来调侃他: 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也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主杖落手心茫然 意思是说陈造这个人太可怜了,和人谈天说地正在兴头上,忽然听到老婆一声吼吓得,手杖都掉在了地上心里也开始发慌。河东狮吼这个典故也就是由此而来。一个故事有正派有反派才有人物冲突,故事才有张力。 章惇有一个人在苏东坡一生中就扮演了这个亦正亦邪的复杂角色。他就是章惇。他的存在注定让苏东坡的后半生更加的坎坷。其实说起来,两个人前妻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苏东坡在任凤翔府判官的时候,章惇任商周令,两个人离得并不远,所以经常结伴出游。有一次两个人抵达一处风景地,叫仙游潭。这个潭底极深十分危险,要过去只能走潭上架着的一个简易的木板桥。苏东坡在这里停下脚步,说什么也不敢过去,张墩倒是天不怕地不怕,独自过桥泰然自若,这还不算完,他到了潭对面一手抓着一根吊索,一手在石壁上大手一挥,写下了6个大字:张墩苏轼来游。 苏东坡在一边看的是心惊胆战,目睹了章惇玩命似的冒险之后,他拍了拍章惇的后背说:”你小子以后必定能杀人“。章惇说为什么,苏东坡道:”一个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怎么会顾及别人的生命呢?“ 苏东坡这次还真没有看走眼,章惇确实是一个狠人。他虽是进士出身文官起家,但却屡次通过打仗立功,在军事上颇有建数,同时在政治上受到了王安石的赏识,进入了北宋政治的核心队列,甚至后来官至宰相。不过通过这次二人同游,我们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二人的性格差异,也注定了他们将来在政坛上会走向不同的道路。二人的矛盾也不可避免,不过这是后话了。二人在前期相处还是不错的,甚至苏东坡后来因为”乌台施案“,险些丧命的时候,张敦还在营救他脱险这件事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苏轼与王弗在凤翔府这个基层锻炼了几年之后,苏东坡于年底被调回了京师,新皇帝宋英宗很欣赏苏东坡,想破格提拔他为翰林学士,可当时的宰相韩琦觉得,苏东坡刚从基层回来,一下子就把他安排在天子身边,他不飘才怪,所以说服了皇帝,把苏东坡安排在使馆工作。使馆我们可以理解为皇家图书馆。这对于一个文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啊,所以苏东坡欣然接受。本来就要开开心心的迎接自己的新工作,结果5月份,苏东坡的妻子王弗去世了。悲伤的事接踵而来,又过了一年,父亲苏洵也去世了,兄弟二人只好辞官回家守孝。他们将苏洵和王弗的棺材,运回了眉州的老家,和母亲陈氏葬在了一起。苏东坡还在他们的坟前山坡上种了3万棵松苗,希望几年之后长成松林替他们守护逝者。 在他们守孝期间,朝廷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宋英宗在位仅仅4年就驾崩,宋神宗继位。27个月的守孝期之后,兄弟二人准备动身返回京师。动身之前苏东坡也完成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再婚,他娶了王弗的堂妹名叫王润之。王润之比苏东坡小11岁,他一方面被苏东坡对堂姐的一片深情而感动,另外一方面为苏东坡的文采和人品所倾倒。他虽没有王弗的学问和聪慧,但却是苏东坡有力而坚定的后方。他陪伴苏东坡走过了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25年。这25年里,他经历了丈夫乌台施案,黄州被贬等黯淡时光,也享受到了丈夫得势时的风光和荣耀。解决了一件大事,兄弟两家人再次启程返回京师,回到风起云涌的北宋政坛。年苏东坡兄弟二人返回京师。 北宋另一个传奇人物即将进入我们的视野,他就是王安石。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参知正事,次年任命中枢门下平张氏为同宰相。这个时候王安石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新法,发起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王安石变法。当时继位没多久的宋神宗也是年轻气盛,迫切想做出一些政绩来证明自己,而激进且富有创造力的王安石恰好是他最好的助手,所以即使变法初期阻力重重,但拥有皇帝的权力支持,变法还是得以推进。 王安石变法的实行也导致朝廷开始出现了派别,一面是以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为主的变法派,也就是新党;一面是以司马光韩琦等老臣为主的守旧派,也就是旧党。总的来说,王安石的这次变法涉及到了北宋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的方方面面,客观上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强大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王安石富国强兵的目的。只不过变法终究太过片面,他留下的后遗症同样严重:小商人失业、农民被贷款压垮导致卖妻卖子、牢狱也是人满为患。苏东坡在这一场纷争当中也是站在了守旧派的一边,只不过他当时官职较小,也曾上书几次反对变法,但是难以起到大的作用,只能够在自己管辖的范围之内拒绝执行一些不合理的政策。这对于王安石来说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于是他找了一些理由弹劾了苏东坡,并把他贬到了杭州去做通判,苏东坡倒也乐得离开京师这块是非之地,也不为自己辩解,转而带着家眷前往杭州。 我们后世概括苏东坡的一生,有“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之说。“典”是掌管的意思,“八州”指的是他先后做过八个州的最高长官,分别是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颍州、扬州和定州。“身行万里”则是说他一生的足迹跨越了多个行政区域,最远可到海南岛。 西湖苏堤苏东坡先后两次到杭州任职。年,这次苏东坡携加卷前往杭州任通判,还称不上是“典”,但这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不用操一把手的心,反而让他进入了一生当中最活跃的创作期。提到杭州人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西湖,而西湖能获得如此的盛名也与苏东坡紧密相关。他初到杭州就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传世名句。十几年后第二次来到杭州任职的时候,更是解决了西湖的巨大危机。西湖由于是内户淤泥堆积的极快,苏东坡带领10万杭州官民全力清淤,并把挖出来的淤泥由北向南沿线堆积,形成了一道将近3公里长10米宽的河堤,这就是苏堤的由来。 苏东坡第一次在杭州任职通判总共三年,当时他的弟弟苏辙在山东冀州任职,由于思念兄弟,他在杭州任满之后就申请调到山东密州,担任密州太守。在离开杭州之前,苏东坡的夫人王润之买了一个丫鬟,名叫王朝云。这个王昭云是苏东坡一生当中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任妻子。在苏东坡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个咱们以后再说。 话说到了密州虽然当上了一把手,但是这里可不比杭州富庶。很多家穷的连饭都吃不起,甚至有些人家实在养不起孩子,便把孩子遗弃在了城外的野树林里。苏东坡听后心痛不已,他下令由官府出钱收养那些弃婴,几天时间就收养了三四十名弃婴。这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以至于多年之后苏东坡到登州任职,路过密州的时候,数万名密州百姓,包括已经长大的那些弃婴都出城来看他,场面十分感人。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东坡在密州工作的时间较短,仅有两年,但还是做出了很多的政绩。这两年他虽然过得比较辛苦,但却完成了词作方面的蜕变。很多家喻户晓的作品都是在密州写下的。比如我们上文提到过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另外还有一首,我估计很多人都可以背诵全文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青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如果评选苏东坡一生最重要的最经典的10首诗词,我觉得这二首都会入选吧。年苏东坡41岁,按照朝廷的调令,他又被派到了徐州担任太守。期间带领徐州城军民抵御特大洪灾,也算是大功一件。洪水退去之后,苏东坡命人修了一座黄楼。黄是土色,在五行中土克水,寓意着用黄楼来镇压水灾保平安。两年后他离开徐州的时候,全城的百姓几乎倾巢出动,送了他十余里才停下。苏东坡也是感动不已,挥泪写下了《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年苏东坡离开了徐州前往湖州任职,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正常的职务调动,谁知等待他的却是致命的险境。 下一期,我们接着为你讲《苏东坡传》4:栽了最大的跟头,却悟透人生真谛。敬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jj/14579.html
- 上一篇文章: 如何判别中药的真伪优劣
- 下一篇文章: 最新致癌物清单发布,烤肉咸鱼甚至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