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常,无常则苦。怎么办?当然是要脱离苦海,离苦得乐。我们如何去做呢?本文详为分析。佛陀言:“人生是苦”,佛陀讲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中国古人亦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说与人无一二。”那么,人生必需苦吗?我的观点是:当然不。人生一定要追寻快乐,否则,天天过苦味的日子还有什么活头?!如何从苦海中脱出,活出快乐来呢?作为一个中医人,我有如下思考。一、如何认识“苦”?不管是谁,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可以说,活着,就会苦。可是,人人都追求长寿,这岂不是很矛盾。(一)苦是必然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谁也离不了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其二,人人皆有情感和思想,都有怨恨恼怒烦忧愁悲恐等负面情绪。人生中有各种不如意,痛苦由此而生。这是事实,也无可否认。其三,人人都有私心,人人皆有欲望,因为智慧不足,不能顺应天地之道,所求不得,所愿不遂,痛苦由此而生。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如果我们没有智慧,就认识不到这个规律,进而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所有世间的美好,都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所以,不要心生执念,否则一生都将陷入痛苦之中。(二)苦的哲学思考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关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并受尽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出狱后他写了一本书,名为《活出意义来》。在这本书中,他回顾了当时的经历,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对苦难进行哲学的思考。他的观点是: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每个人都是意志的化身,而意志的本性是力求生存,意志因此就成了生命意志。从根本上看,每个人都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自我。这种自我带来普遍的冲突。冲突争斗的结果导致人间成为杀伐的战场。因此,受苦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同时,意志的本性是恶性循环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而偏偏不如意事又十有八九,所以,人生大多数时候是痛苦的。其实,纵使欲望得到满足,满足感也无法长久维持,其结果不是产生新的欲望而带来新的痛苦,就是造成厌烦感。所以,人生永远在痛苦和厌烦之间徘徊。所谓快乐只是暂时现象,只是痛苦的间歇。从中医来分析,一则,“苦”为五味之一,火性炎上,炎上作苦。”。《药品化义》归纳苦味的功能为:“苦坚脆,燥湿,直行,降下,涌泄,祛垢,解*,开导,养血,补阴”。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具有苦味的药在常用中药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几乎凡药皆味苦。说明“苦”是自然界的正味。二则,苦入心。苦为心之志。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苦”让心神不安,进而让五脏六腑失去平衡。二、如何脱离“苦”?生命无常,无常即苦。生命既然有生,那就一定有死,生命从头到尾都在变化当中,生生灭灭,转瞬即逝,想来甚苦。怎么办?佛陀慈悲,通过揭示人生之苦来告诉我们如何解脱这些痛苦,最终能够“离苦得乐”。既然人生皆“苦”,生命中的“苦”无所不在,亦无时不在,那么,我们如何解脱人生之苦呢?(一)活出生命的意义来人的一生,肯定有其意义。那么,如何寻求生命的意义呢?周国平说:“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我的理解是:一是在事上下功夫,磨砺心性,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二是享受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尤其是用美的眼光去看待并体验万事万物。(二)利他人为什么活着?我的观点是:为利他而活着。因为利他,所以人活着才有价值,当然利他还能产生快乐感。俗话说:助人为乐,即是此理。反之,若为利己而活着,既没有价值,又容易活在痛苦之中。《沉思录》里有一个斯多葛学派,这个学派把财富以及人间的显赫、痛苦、忧伤、快乐都看做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但他们却埋头苦干,为人类谋幸福,履行社会的义务。他们相信有一种精神居住在他们心中。他们全都相信,他们命里注定要为社会劳动;他们的酬报就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单凭自己的哲学而感到快乐,好像只有别人的幸福能够增加自己的幸福。我是中医人,我学习和实践中医,我自己体会到,天地是无私的,因为无私,所以生生不息。我们若能以美好的利他之心去做事,那么,心性就能得到提升,幸福感就会越来越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的体会是:通过利他来适应并顺应天地,通过利他来磨砺心性,最终证得无上智慧。(三)顺应命运作为一个中医人,首先要认识天地规律,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内涵。我的体会是:阴阳变化,化生万事万物。阴去则阳来,阳往则阴至,天地无穷,阴阳往来循环不休,这就是道,就是人生。认识到这个规律,那么万事万物再如何变化,都是规律而已。天地阴阳变化,这是外境。只要我们的内心保持安和而宁静,那么外境再如何变化,亦不能让我们产生痛苦。斯多葛学派强调:所有的自然现象,如生病与死亡,都只是遵守大自然不变的法则罢了,因此人必须学习接受自己的命运。没有任何事物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物发生都有其必要性,因此当命运来敲你家大门时,抱怨也没有用。虽然生命无常,其实都是天地之道所产生的。与其抱怨,何如淡然。生命总在持续,痛苦也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与其痛苦,何如快乐?!(四)让精神充实起来人人都想活出生命的意义来。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当前,国内的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了,精神方面的空虚变得越来越严重起来。如何让我们的精神文明充实起来?我的建议是:学习并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有往圣先贤的大智慧。我的体会是,修心养心正心,心为本,“万法由心生,一切唯心造”,若我们的内心能达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境界,那么,天下将没有痛苦,只有安和。(五)把苦看成是进取的动力“苦”让人难受,但苦亦是督促人进步的动力。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段话,非常精彩。读中学时曾背诵过,至今亦时常咀嚼,觉回味无穷。“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这段话精确地表达了一个观点:苦难成就人生。因为苦难让人发奋。正如周国平所言:“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它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孟子说:“天之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若这样看来,“苦”是人生成就的前提。人生若没有苦的经历,就难有成就的能力。面对苦难,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如果能有此想法,那么,苦中有乐,苦海即是人生成就的源泉。(六)永久地解脱“苦”海如何解脱人生的“苦”呢?叔本华提出两种解脱之道:一为暂时的解脱;一为永久的解脱。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可以达到忘我之境,忘我就能摆脱意志的束缚。但艺术的忘我之境只是暂时的,人最终还是要再回到现实世界来;一旦回到现实世界,又为意志所束缚。因此,唯有彻底否定意志,才是永久的解脱之道。《心经》有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佛家以无上智慧,照在邪魔的障幕,窥见万法皆空,破我法二执,达到究竟涅槃,与叔本华的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我们的身心有两大劫难:其一是外来的威胁和恐怖;其二是内心的空虚与苦闷。正如当前新冠病*肆虐,为什么许多人会产生恐慌?因为内心不正,不知道以人为本,以正为本的道理,反而为病*为本,迷失其心。小结:苦难助人,苦难亦害人。有的人在苦难中如凤凰一般,浴火重生,让人生发生超越一般的光彩;也有的人一遇苦难,从此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那么,苦难到底好还是不好?我的观点是,人人都愿意选择享受,没有人愿意接受苦难。但当苦难来临时,我们总要有一个对待苦难的态度。我的观点与周国平是一样的:“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但如果苦难来临,我也不怕。我愿意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来面对苦难,从苦难中寻找快乐。(董洪涛)#中医养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xw/1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