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震西

播音

涂能吉

审核

陈天天

编辑

任思颖

原词回放

江城子·别徐州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隋堤: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彭城:旧时徐州的别称。

词作赏析

都说苏词豪放,洗涤了从五代以来只知道写闺房儿女的爱恨嗔痴,但这首《江城子.别徐州》却表现出苏轼的多情缠绵。

这首词写于年3月,又名《江城子.恨别》,当时苏轼42岁。那些年,苏轼颠沛流离,所以首句发出了“天涯流落”之感,不知何处是归宿。“既相逢,又匆匆”写出了苏轼对徐州的不舍。他在徐州呆了两年,他和徐州人民一起经历了抗旱、抗洪、石潭祈雨等,患难与共,已经和徐州人民建立了深情厚谊。可此时一道圣旨又要将他从徐州迁往湖州,有可能和徐州、徐州人民再也不见。“匆匆”写了作者对徐州人士相逢的喜悦和骤然分别的失落。

心中虽有无限留恋和不舍,却又不得不分开,临别之前,握着佳人纤细的玉手,欲语还休,只得采一支暮春的花儿含泪赠别。有人说,这里的“佳人”指苏轼在徐州的红颜知己,青楼名妓冯盼盼,也有人说是指作者在徐州的好友。不管是谁,这里的佳人都是在作者心中举足轻重的人。自古“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情深处”,“和泪”说明了苏轼和那人、那事的难分难舍。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深受柳永“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影响,二者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处。此时的苏轼必是肝肠寸断,感慨颇多。别了,我的好友,我的知己。从此我们的那些美好只能深埋于记忆中。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三月的隋堤上春水缓缓,大雁也北归了,而我却要和大雁背道而驰,去往湖州之地。“背归鸿”三个字照应 句的“思无穷”,写出了苏轼的悲慨。苏轼本是在四川眉山人,进京赶考是想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没有想到因为自己刚正不阿的性格,接连被贬,大雁尚且有归路,而我,却不知何处是归宿,这样的人生连大雁都不如啊!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站在船上回首遥望旧地,徐州已渐行渐远。船下,青青的泗水与淮河相交汇,渐渐融为一体。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和徐州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浮现在眼前,对徐州人、事、物的不舍已化作相思泪,滴入泗水河。既然淮泗相同,我多想让它们把我对徐州人民的相思泪寄去!可是,它再也流不到徐州了。

“自古多情空余恨”,苏轼的这首词把自己对徐州人、徐州物的多情和对宦海、身世的感叹融入了景物之中,既有作者对徐州的不舍与留恋,也有作者对自己遵从内心的坚持,对自己所遭遇的苦难的豁达洒脱,世人都渴望恋人不分,友人不散,无奈,世事弄人,那人,那城终将成为一段永远铭记于心的记忆。

罗震西,女,年生,毕业于四川西华师范大学。

现为宜宾市高县第二实验小学校的一位语文老师。爱好阅读、旅游,坚信“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往期回顾

●此心安处是吾乡

新网师晨诵●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新网师晨诵

●答案在风中飘扬

新网师晨诵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xw/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