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某某,男,57岁,星桥人,建筑工人。初诊:年7月25日。

主诉:腰痛反复发作及左下肢麻木1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左下肢麻木,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断断续续治疗(具体不详),腰痛时好时坏,也未予特殊处理。近一周因工地搬重物时腰痛,左下肢麻木,行走不利,其子扶着遂至我院门诊诊治,骨科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建议住院治疗。因家境原因想来门诊中医治疗。

刻下症:腰痛,左下肢酸痛,时值阴雨天,酸痛明显,夜间严重时腰痛明显,不能入睡,有时左小腿抽痛,腰酸如缠腰带沉重不适,大便2、3次,不成形。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中医诊断:腰痛独活寄生汤证甘姜苓术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予独活寄生汤、甘姜苓术汤合芍药甘草汤。

处方如下:独活12g、寄生15g、秦艽12g、防风10g、细辛5g、川芎12g、熟地*12g、白芍30g、甘草10g、桂枝10g,茯苓12g、干姜10g、牛膝15g、*参12g、当归12g、杜仲12g。

3贴,水煎服,日1剂,每日早、晚分服。结合针灸治疗。

二诊:3天后复诊,服药后诉腰痛稍有好转,左下肢麻木减轻但不明显,并说多年腰重感觉减轻。小腿夜间仍有抽搐,继续前方巩固治疗,前方基础上重要独活至45g。医院很近,嘱三天后再来门诊针药并用。

三诊:6剂中药后,腰痛症状明显好转,左下肢麻木减轻、能自己行走。自己比较满意。继续门诊中药+针灸对症治疗,续观!

临证随笔:

腰痛中医理论治病、首先要分清患者的病性属阴、属阳,既要认识到腰痛属寒、属热、还是寒热错杂,还是寒湿、湿热错杂;腰痛有瘀血夹杂;又要认识到患者腰痛是虚证还是实证、还是虚实夹杂。从中医理论而言,腰为肾之府,肾虚是腰痛之本,寒、湿、瘀、热是腰痛之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以方证对症的方证治之,快速缓解患者之腰痛,而后补肾以固其本。

独活寄生汤,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偏风第四》中说:“治腰背痛,独活寄生汤。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原方为祛湿方,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临床上运用独活寄生汤的关键是独活的剂量,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独活寄生汤原方中独活用量为三两,根据临床何庆勇教授的经验,独活剂量应为43g,在前三天效果欠佳的基础上加重独活剂量,效果方显。我想“中医传方不传量”还是很有讲究,也提醒自己在跟师学习中仔细去摸索临证的剂量。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予芍药甘草汤主之。”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辩》:脚挛急者,足经始终于足,寒则拘挛也--芍药酸能敛阴而主血也。甘草用炙,甘能补中而益脾。脚即伸,阴血行之”。

干姜苓术汤出自《金匮要略》: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裹湿冷,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茯苓汤主之。本患病位在腰部,肾之外府,小便自利,饮食如常,只是腰部沉重冷痛,时值阴雨季节,如坐水中,大便日行三次。在治法上不必治肾,只需治疗外在湿邪,通过健脾化湿,肾着可愈。

临证时喜与跟诊学生一起探讨有代表性的病例,反复推敲原文,有适证用适方。曾记得门诊遇到一智者言:“学者应该留有时间思考,不断总结,方可成长”。

杏林小花抛转引玉,期待遇到同行之友。

杏林小花随笔,养成记录的习惯,

每天进步一点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xw/7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