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  http://m.39.net/pf/a_4611315.html

由上海医学会核医学分会PET与分子影像学组主办《线上共享病例专栏》第二十九至第三十二期病例精彩纷呈,包括了脾脏血管肉瘤、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布氏杆菌脊柱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29期

(医院肖杰、修雁老师提供)病史简介:患者,男性,63岁。血小板进行性减少11月余,发热5天(Tmax39.5℃)入院。-6-22血:Hb47g/L↓,血小板18×10^9/L↓,WBC11.14×10^9/L↑,CRP85.6mg/L↑;肿瘤标志物、免疫固定电泳均无殊。-4-13超声:肝右叶良性低密度灶(2枚),血管瘤可能。-6-23增强CT:脾脏占位,MT机会大;肝脏多发转移瘤;前列腺增大;左侧肾上腺结节;多处骨转移可能。-6-25骨穿:骨髓增生低下,髓象中粒、红二系增生低下,粒系以中性分叶核为主;红系伴造血紊乱,可见部分异形红及破碎红细胞。

影像描述:-6-26PET/CT示肝脏多发低密度灶,部分糖代谢减低, SUV值约为1.8;脾脏增大,糖代谢不均匀性增高, SUV值约为6.5;左侧肾上腺低密度结节,大小约为26.0×25.8mm, SUV值约为3.0;前列腺增生,左侧外周带糖代谢略增高, SUV值约为3.5;多处骨骼密度增高,糖代谢异常增高, SUV值约为12.4。

最终诊断:骨髓活检示骨髓间充满梭形细胞,免疫组化CD31阳性,考虑为肉瘤。综合病史,考虑为脾脏肉瘤伴广泛骨转移,肝脏多发转移。

病例点评: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2%,恶性程度高,容易发生早期转移,预后差。血管肉瘤临床表现与原发肿瘤及转移瘤的部位密切相关,其常见累及器官包括皮肤、心脏、肝脏、脾脏、骨骼等。脾脏血管肉瘤是脾窦血管内皮细胞恶性增生形成的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低,极易发生血行转移(69-%),较多见的转移部位为肝脏、肺、淋巴结及骨骼,偶有转移至肾上腺、消化道、腹膜及颅脑,预后极差。该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短期内病灶明显增多,病情进展迅速。18F-FDGPET/CT显像通常表现为病灶糖代谢异常增高,可以全面显示病灶累及范围,但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最终诊断需结合病理诊断。

第30期

(医院刘子豪、吴书其、尹雅芙老师提供)

病史简介:女,60岁,左侧耳鸣半年,反复头晕伴站立不稳2月。98年左乳癌手术史。除NSE、CRP、AKP及D2聚体略高外,余其他指标均正常。

影像描述:18F-FDGPET/CT示左耳道内代谢增高软组织密度影(SUVmax:17.7),伴左颞骨破坏,大小约31*21*19mm。颞骨CT:左乳突内占位,伴左颞骨破坏。中耳MRI:左颞骨岩部T1W稍高、T2W低信号,增强部分明显强化。最终诊断:左侧颞骨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左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病例点评: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非肿瘤性溶骨性病变,具有局部的侵袭性,好发于上、下颌骨,偶见于颅骨、手及足,与骨组织对创伤出血或炎症的修复性反应有关,部分病例可无明确外伤史。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青年和儿童,机理不清。病理特征之一为纤维间质内出现大量含铁血*素沉积。侵袭性主要由病变中基质细胞增生扩展所致。MRI上T2W低信号多见,增强不均匀强化。本病例定位关键,局限于左颞骨,PET呈单发高代谢颞骨病变,虽有迷惑性的乳腺癌病史,但结合全身表现,可除外骨转移。因此,在一元论不能解释时,需要二元论思考。本病主要与骨巨细胞瘤鉴别较难,需要病理明确,但MRI表现有特征性。本例另需与骨转移瘤、骨/软骨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面神经瘤、中耳结核等鉴别。

第31期

(医院汪太松、邢岩老师提供)

病史简介:女,25岁,体检腹部B超发现脾内低回声结节,大小 1×39mm,边界清晰,形态欠规则,超声造影显示:脾内异常灌注团块(MT可能)。实验室检查无殊。平时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及发热等不适,无外伤史。

影像描述:脾脏不大,中部见稍低密度占位,大小约3.6×2.8×3.5cm,葡萄糖代谢不均匀略增高,SUV 值2.5,延迟显像2.7;增强后动脉期见肿块密度明显低于脾脏实质,边缘不规则伴轻度强化,肿瘤内部见少量条状强化影,门脉期肿块内部呈不均匀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延迟期肿块密度仍低于脾脏实质。最终诊断:手术切除脾脏肿瘤,病理示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免疫组化结果:CD31(血管+),CD34(血管+),CD8(窦组织细胞+),D2-40(淋巴管+),Ki67(+约3%),ERG(血管+),SMA(+),CD68(组织细胞+)。

病例点评: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angiomatoidnodulartransformation,SANT)是一种罕见的脾脏良性肿瘤。SANT由Krishnan等于年首次描述,当时称之为“索状毛细血管瘤”。年Martel等根据其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及良好的临床结局,提出该病是脾内一种良性血管性病变,并建议使用SANT来命名。该病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以中年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特点:SANT病灶以单发多见,呈圆形或分叶状肿块。SANT在CT平扫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稍低密度肿块,偶可见钙化灶。文献报道SANT的增强方式主要有2种:①动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持续不均匀或均匀强化,但密度仍低于脾实质;②动脉期病灶边缘区开始明显强化,并呈现逐渐向心性充填的“轮辐状”强化。相对于CT表现,MRI检查能更多的反映SANT的病理特征。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可表现为特征性的“轮辐征”。SANT18F-FDGPET/CT显像目前的文献报道约有10余例,肿瘤直径在1.5-10.2cm之间,SUVmax为2.5-5.4之间,大部分为不均匀性摄取。SANT需与脾脏的其他良恶性肿瘤鉴别,如血管瘤、错构瘤、血管肉瘤等。熟悉SANT的影像学特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第32期

(医院孙高峰、董爱生老师等提供)

病史简介:57岁男性患者,家住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午后低热,多在39℃上下波动,伴畏寒,入睡后出汗,以头颈部明显,同时感觉颈肩部疼痛,右上肢皮温异常。自服去痛片后症状有改善。查体:C5-T3棘突、两侧肩胛区压痛,两侧肩关节活动稍受限。血 验:WBC6.01×10^9/L,中性比42.9%,HGBg/L,PLT×10^9/L,血沉42mm/H,抗“O”62.7IU/ml,类风湿因子20IU/ml,CRPng/L,IgEIU/ml。肿瘤指标:PSA9.55ng/ml。

影像描述:颈椎MR平扫:颈椎曲度变直,C6、C7T1WI信号略不均匀减低,C5/6、C6/7椎间盘向后膨出。18F-FDGPET/CT阳性表现:C5、C6椎体骨质密度欠均匀,椎体及边缘软组织FDG不均匀代谢增高;腹主动脉(左肾下极层面)管壁FDG代谢增高,右侧髂内动脉近段增粗伴FDG代谢增高;前列腺中份后部FDG代谢增高结节。增强CT提示腹主动脉管壁增厚毛糙、右髂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样改变;前列腺增强MR提示前列腺未见明确占位性病变。最终诊断:布氏杆菌脊柱炎

病例点评:布鲁氏杆菌病常侵袭脊柱引起脊柱炎,多数患者以腰痛就诊。影像检查可以表现为受累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及椎旁脓肿,与脊柱结核难以鉴别,病变部位PET/CT表现为高代谢,同时可以排除转移瘤,牧区居住地、工作史等也是诊断的关键信息。

第二十九至第三十二期共享病例精彩纷呈。通过共同讨论和分析提高了大家对这些疾病的认识。期待更多全国核医学同行上线参加、指导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参会方式

会议主题:线上共享病例专栏(上海)会议时间:/06/23开始,每周三,12:00-12:30复制以下网址,在网页浏览器中打开,参与会议讨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xw/7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