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爱道德经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解读道德经第45章。在这一章中,老子继续从另外的角度论证了他的辩证法。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其实这一章的内容非常有意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获得不同的启发,现在我来讲一下我的角度。真正完美的东西,看起来却总像是有残缺,只是使用它时并不会感受到有不足。十分充盈的东西,看起来却往往空虚,但是用起来却无穷无尽。其实这句话我能想到的第一个东西就是空气。空气无所不在,却又看起来像什么都没有一样。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空气,所以空气像无穷一样的存在。真正直的东西,看起来却像是弯曲的,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正直的人往往能够恰如其分的妥协,最伟大的技巧看起来像是笨拙的一样。真正卓越的辩才,却有时候显得木讷而不善言谈。最后两句是结论性的:清净要远胜过躁动,寒冷是比燥热更好的一种状态。对于统治者来说,清明的*治和无为,才是统治天下最好的战略选择。有趣的情况是,我们都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当然知道,无论是寒冷还是燥热,都不是一种令人舒服的状态。为什么老子会认为寒冷是比燥热更好的一种状态呢?其实老子讲这句话的时候并不是从。人本能的反应上来考虑问题的如果是那样的话,老子的水平也太低了。所谓寒,所谓热,寒指的是一种冷静的状态,在冷静的状态下,人不会盲动地向外求索,人会固守自我生命和精神的底线。但是在精神亢奋的燥热状态下,人极其容易冲动,自己的理性会被感性思维压制,从而极其容易作出缺乏思考的莽撞行为。老子虽然在语言表面上,是在谈论自然,但其实他谈的是一种人生的状态,谈的是统治者为*为君的策略,是一种治国大道。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无论用怎样的语言去描述,实际上都是在讲:人应该如何观照自己的内心,真正的智慧并不是在向外求索中得到的,真正的智慧,永远都来自于人自身。否则我们就很难以理解:没有任何通信手段的古人,是如何参透天、地、人、山川、星辰和宇宙万物的关系的?而今天我们看起来无所不能的科技,又如何把一个一个的人蒙蔽在自我、猜忌、浅薄的社会囚笼中?其实,这就像人类的手机,看起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但人类却被手机依赖害的一天天失去思考和智慧的能力。看起来好的,不一定真的好,而看起来不怎么好的,不一定真的不好,有心才有智慧,才有辨别力。喜欢道德经的,记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cd/11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