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清降浊法异病同治验案3则
导读:本文对张洪义教授治疗内科杂病所常用的升清降浊学说进行总结,通过对张洪义教授学术观点的总结及临证案例的探讨,认为气机的升降与机体各脏腑间的关系紧密,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心肾相交、脾胃升降、龙虎回环、重视理气在调升降中的作用等方面,张洪义教授在内科杂病的诊治过程中重视调理人体气机升降,常常获得良好的疗效,可资同道参考。 欢迎引用本文: 师帅,李沛纯,纪鑫毓,等.升清降浊法异病同治验案3则[J].天津中医药,,33(10):-. SHIShuai,LIPei-chun,JIXin-yu,etal.Threecasesoftreatingdifferentdiseaseswiththesamemethodinascendingtheclearanddescendingtheturbid[J].Tianj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33(10):-. 升清降浊法异病同治验案3则 师帅,李沛纯,纪鑫毓,张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从中医学取类比象的角度出发,人体亦可法于天地,区分清浊。清阳出于上,多指具有轻扬、上浮性质的物质;浊阴出于下,与质沉、下趋的物质相关。清浊阴阳虽时有上下运行交感,但不离其本位。若清阳久居于下,浊阴常泛于上,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气机升降进行调理,使清升浊降,则疾病自愈。升清降浊法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目前研究中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慢性肾功能衰竭、肥胖、脂溢性脱发、脑血管病、肠易激综合征、痤疮、便秘、反流性食管炎、糖尿病肾病、原发性低血压等疾病,但多为升清降浊法的单一方面体现。 目前研究中常见的升清降浊方药多为自拟方,如自拟升清降浊汤、升清降浊方、升清降浊丸等;对古方进行研究的有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降散等;亦有将升清降浊理论运用于针灸治疗中,如升清降浊针刺法等。张洪义教授宗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说,认为气机的升降与机体各脏腑间的关系紧密,在内科杂病的诊治过程中需要针对人体多脏腑对气机升降进行调理,在长期临证过程中不断探索,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逐渐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笔者通过对张洪义教授学术观点的总结及临证案例的探讨,管窥其升清降浊之学说。 1升清降浊学说概述1.1心肾相交 心火炎于上,肾水润于下,心火下行而温煦,则肾水不寒;肾水上引而滋润,使心火不亢。《格致余论》曰:“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如天地交泰,万物化生。然心肾失交病机复杂,有心火独亢者,张教授常以导赤散、清心莲子饮等方,清心之余,兼能滋润;有肾水不调者,张教授擅以细辛一味,通利九窍,引肾入心;心肾俱病者,常用《韩氏医通》交泰丸,协调水火,颠倒阴阳。清·孙庆增《吴医汇讲》曰:“坎中阳能升,离中阴能降”,阳从阴生,阴依阳长,是以精神和谐,生生不息。 1.2脾胃升降 中土主于运化,号令四旁,是为“后天之本”。足太阴从足而上,散于舌下,脾宜升则健,脾气贵乎轻清,统摄周身,布散精微;足阳明从头至足,《素问·逆调论》曰:“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胃腑贵通贵降,水谷运化,糟粕不留。张教授从东垣法意,惯以生*芪、升麻、葛根、防风等,升举脾清;用川*连、清半夏、枳壳、旋覆花等降运胃浊。太阴阳明升降有常,流转不定,如环无端,则精气生化有源,水液输布得宜,脏腑填充,诸疾不起。 1.3龙虎回环 肝木在左,象应青龙,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一路上行,直至“与督脉会于巅”,其气主升;肺金居右,取乎白虎;状如华盖覆顶,气主于肃降,擅能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张教授调理肝肺,常用柴胡、白芍、青皮、香附等品升发于肝,或以牛蒡子、诃子、葶苈子、桔梗等肃降于肺,肝能疏泄,肺主气机,肝肺正常升降,则气机运行得宜,是谓龙虎回环。张教授治疗脂肪肝、肝囊肿、高血压等临床常见的肝系疾病,在采用调肝气、舒肝郁、养肝血等方法的同时,注重对肺气的调理,常能收获奇效。 1.4重视理气在调升降中的作用 张教授认为在调升降的同时需要重视理气药物的运用。心肾、脾胃、肝肺之间的升降都对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而气的运行畅通也是保证脏腑功能稳定和促进脏腑间联系的前提。故而张教授临证,在调理升降的同时,注重合理使用理气药物,或行气活血,如丹参、檀香、砂仁等;或降气导滞,如厚朴、焦槟榔、莪术、炒莱菔子等;或宽中开郁,如郁金、木香、九香虫、绿萼梅等。轻重缓急,随证变法,不拘定式。 2验案举隅2.1小便不利案 患者男性,29岁。年4月17日初诊。排尿困难1.5a,加重3日。患者1.5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困难,伴排尿不尽感,医院就诊查尿常规示白细胞升高(患者自述),予中成药治疗,具体不详。服用后稍改善,但反复发作。3日前外出穿衣过多,身热汗出,整日未饮水,再次诱发,持续至今。刻下症:排尿困难,伴尿频、尿急、泡沫较多、排尿烧灼感、不尽感。烦躁,咽痛,口干苦欲饮,纳可,不易入睡,大便可。既往无其他病史。查体:面赤,有痤疮,语声急促,舌质暗红,舌尖红,边有齿痕,苔根*边白而腻,脉滑数。诊为小便不利(下焦湿热证),治以清心泻火,散瘀利湿。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加减:川木通12g,车前子(包煎)30g,萹蓄12g,瞿麦12g,滑石18g,生甘草3g,小蓟12g,土茯苓30g,萆薢12g,*柏12g,青黛(包煎)12g,益母草30g, 粉(分冲)3g,川牛膝30g,红花12g。7剂,水煎服。 2诊:年4月24日。患者症状、体征均有改善,然仍排尿困难,伴排尿不尽感。于上方中加生*芪30g,葛根12g,柴胡12g,升麻12g,桂枝6g。7剂,水煎服。 3诊:年5月8日。自述服上方当日即排尿渐畅,至3日已完全无滞,排尿不尽感亦消失。因节日停诊,自行再服上方7剂巩固。上方去*柏、 、青黛,嘱服7剂后停药。数月后介绍家人来诊,经询诸症未复发。 按:本案患者烦躁、咽痛、口苦、面赤、舌尖红等心经邪热的表现明显。而又出现小便诸症,乃典型的心经火热下移小肠,湿热聚于下焦的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其下者,引而竭之”,运用八正散,是正治之法。其中炙甘草改为生用、滑石比于六一,乃取“六一散”行水之意。另增小蓟、土茯苓、萆薢,更添泌别清浊、利湿解*之力,3药为张教授治小便不利、下焦湿滞常用之品。《素问·痿论》曰:“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患者3日前逢大热大渴,热邪内伐入肾,合于下焦湿热,利湿之余,非清热无以缓其急,故用青黛、*柏,泻火于肝肾,解*于气血。清肝者,木挟水火之间,如抽薪于釜底。叶香岩谓:“久病入络入血”,下焦湿热搏结,易于入血结瘀,故用益母草、 、川牛膝、红花等,利水兼能活血。2诊诸症均见减退,独小便仍滞于下焦。张教授认为是湿居下焦,郁遏清阳,清不升则浊不降,故用葛根、柴胡、升麻,尽举阳气;然数药有开腠之虞,故*芪重用,补托兼能固表;又桂枝少佐,通阳且助气化。利湿为正治,升阳作奇招,奇正相和,引敌而出。3诊热象渐消,故去败火之品,巩固山川,邪不再犯。 2.2心律失常案 患者女性,49岁。年5月22日初诊。心慌伴上腹胀痛2a。患者2a医院行乙状结肠癌切除术后即出现阵发心慌伴上腹胀痛,进食后及情绪波动后明显,曾于天津中医院就诊,诊为“心律失常”,予倍他乐克12.5mg,口服,每日2次及中药汤剂治疗,效果不显。刻下症:阵发心慌及上腹胀痛,畏寒拒按,进食后及情绪波动后易诱发或加剧,胆怯易惊,自觉心律不齐,无胸闷胸痛。纳差,进食后偶有反酸,无恶心呕吐。寐差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复睡。大便不规律,约每日3次,溏结不调,便有黏液。既往史:发现乙状结肠癌3a,于2a前行乙状结肠癌切除术并多次接受放化疗;发现高脂血症5a,发现脂肪肝5a,均未规律服用药物。查体:面色萎*,体胖,舌质淡紫,苔薄白腻,脉浮滑细。动态心电图(Holter,天津中医院,年4月16日)示:窦性心律,可见窦缓、房早、阵发房速,频发室早、室性三联律。其中平均心率65次/分,最小心率47次/分, 心率91次/分,室性早搏个,2个室性三联律,室上性早搏个,房速25阵。超声(肝胆胰脾肾、腹膜后、盆腔;医院,年5月21日)示:脂肪肝(轻度),子宫肌瘤。诊为结胸病(寒湿搏结,郁于心下),治以降浊开痞,温中行气。方师张仲景小陷胸汤,化裁如下:全瓜蒌30g,*连12g,清半夏12g,降香10g,白豆蔻10g,厚朴12g,高良姜10g,荜茇12g,吴茱萸6g,柴胡12g,白芍12g,赤石脂12g,五味子6g,细辛3g,升麻12g,葛根12g。3剂,水煎2次,每次30min,取两次煎液混匀后,去滓再煎10min。 2诊:年5月25日。患者诸症明显好转,仍偶发心慌,频率明显减少,大便次数减少,仍时有溏便。舌质淡紫,苔转薄,脉浮滑。效不更方,击鼓再进,予前方4剂,煎法同前。 3诊:年5月29日。患者基本无心慌及心律不齐感。在患者要求下针对肿瘤术后体质进行长期中药调理。后心慌、心律不齐感未复发,复查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72次/分,室性早搏6个,其他心律失常未见。 按:本案患者病情复杂,时日久迁,虚中夹实,治疗当从急处着手。患者主诉为阵发心慌,动态心电提示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张教授认为从中医脉诊角度出发,该案心律失常类型包括数脉、迟脉、结脉、代脉等,脉象紊乱,虚实夹杂。患者畏寒、舌质紫暗是素有寒积;纳差、便溏、不寐、苔薄白腻、脉浮滑细是湿滞于中;心慌、易惊、腹痛、反酸,可笃邪气阻于心下。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可知病机为寒湿搏结,郁于心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小结胸病,证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患者诸症均符合小陷胸汤证条文所述。然小陷胸汤有*连性味苦寒,瓜蒌擅祛痰热,时医以此为清热化痰之要方,不入寒证。殊不知张仲景深恐后人难解深意,于后另嘱“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原方用量瓜蒌多而*连少,亦足见此方专为结胸病而设。张教授师法张仲景,重用瓜蒌,取《本草蒙筌》“涤垢开郁”之用,宽胸无耗气之弊,涤痰无伤阴之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中满者,泻之于内。”半夏辛温能开,*连苦燥擅降,两者合用,泻心除痞之余,又能燥湿降浊。《素问·热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患者积寒之体,复用寒凉,易于耗伤阳气、滞涩血脉,故需温热药物扶助阳气。张教授择高良姜、荜茇、吴茱萸数味,温而不滞,散而不补,蒸水湿于胸腹,逐寒邪于中焦。《素问·举痛论》谓:“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寒闭则气机滞留,六腑不畅,故用降香、白豆蔻、厚朴,通六腑闭塞,理胸腹气机,堪助降气,能祛湿邪,吴茱萸、厚朴相伍,又可协调肝肺;中土不运,“己所不胜侮而乘之”(《素问·五运行大论》),故取柴胡、白芍,轻和肝气。《神农本草经》谓细辛能“利九窍”,列为上品。张教授此处用细辛,通心窍以攻邪,温华盖能化饮,交通心肾,扶助阳气;又因患者久泄肠滑,少予赤石脂、五味子,性取沉降,涩敛下焦。清气在下,降药虽繁,浊无以沉,故用升麻、葛根,升清气以降浊,如画龙之点睛,升降相因,动而有常。泻心寒温并用,煎法从于原方,故去滓再煎,求和解之意。诸药合用,寒湿邪气尽祛,清浊复位,妙在升降同调。故邪祛正安,结胸得散,心律得复,痞满消除。 2.3裂纹舌案 患者女性,25岁。年11月17日初诊。主诉:舌面裂纹伴疼痛1a,加重1个月。患者素体肥胖,自述近1a来舌面裂纹伴疼痛反复发作,期间见上腹部间断胀痛,以胀为主。1个月前食用生冷,食后便觉腹部不适,持续胀痛,喜温,舌面裂纹症状渐进加重至今。刻下症:舌面疼痛,舌面前中部遍布纵向裂纹,深浅、长短不一,裂纹中无苔。脘腹胀痛喜温,进食加剧。寐尚可,大便清稀,每日2~3次。既往史:慢性浅表性胃炎3a。查体:面色?白,语声低微,舌质淡紫而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根部无裂纹,舌苔少而花剥,白苔。脉沉迟。诊断:裂纹舌(脾阳不振证),治以运脾升阳,温中行气。方用张洁古枳术丸加味:炒白术20g,枳壳12g,荷叶10g,草果12g,草豆蔻12g,柴胡12g,白芍20g,厚朴30g,诃子30g,芡实30g,紫河车(先煎)30g,太子参30g,夏枯草12g,鳖甲(先煎)30g,*连12g,防己30g。7剂,水煎服。 2诊:年11月24日。患者自述腹胀明显减轻,大便每日1~2次,时有成形,裂纹舌尚未见明显改善。原方加葛根12g,川芎20g,天麻12g,服药14剂。 3诊:年12月8日。裂纹处与舌苔花剥处隐见薄苔,齿痕渐平,大便已恢复正常。巩固治疗,原方去草豆蔻、荷叶、诃子,加刘寄奴30g,山药30g,淮牛膝20g。加减续服28剂,裂纹基本平复,随访无复发。 按:《素问·痿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胃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其得脾之升发清阳,输布精微,则能使胃气顺利的蒸腾于舌面。故而舌苔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脾胃功能状态和胃气的盛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舌苔生成如云气,由浊阴蒸腾而来,太过则干涸,不及则乏源。本案患者舌面出现裂纹与花剥,当与腹胀喜温、大便清稀等症状共同考虑,乃由脾胃虚寒,蒸腾无力而起,治疗首在运脾,故取擅能运脾化积之枳术丸。枳术丸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篇,用治中焦水饮聚于心下,原方条文为“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用枳实、白术2味,消补兼行。张元素别出心裁,用荷叶裹烧饭为丸,清浊同调,和解脾胃。温煦中阳则赖草果、草豆蔻,辛温能助阳,燥烈可逐饮,是为张教授温振脾阳常用的对药。柴胡、白芍入肝而升,厚朴、诃子敛肺而降,制土理乎金木,龙虎助于气机,法取张仲景上工深意。尤怡谓:“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中土摄纳无能,气血阴阳无不丢失,重用芡实、紫河车、太子参等平补之品,填塞真元,亦可敛泄。久病邪结,不易开散,夏枯草、鳖甲乃张教授软坚散结所必用,常能速愈痼疾,效起沉疴。*连苦寒,降中取升,防己行水,擅祛湿邪,均添辅助之力。2诊痞满渐消,裂纹未愈,张教授认为升清力显不足,中焦仍存湿邪,取葛根入于阳明,最能升举清阳。又法《宣明论方》大川芎丸,芎多麻少,以风药最能上行,取“风能胜湿”之意。3诊可见脾阳得振,清气能升,故去赘余而添补益,固定根本,乃见功成。 3结语 张洪义教授临床治疗内科杂病,擅用、活用升清降浊法,以心肾相交、脾胃升降、龙虎回环为主要理论框架,重视理气药物的运用,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临证用药灵活,随症而变,经方时方并用,见微知著,不拘成法,衷中参西,方药皆精确考究,理法均有迹可循,深合张仲景“随证治之”的妙旨,故收桴鼓之效。 作者单位:1.中国医院(师帅),北京;2.医院张洪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师帅,张磊),天津;3.天津中医药大学(李沛纯),天津;4.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纪鑫毓),哈尔滨。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gx/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药射干利咽口服液
- 下一篇文章: 腰背部位引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