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每日一更322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 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燥湿运脾兼和胃,调胃诸方以此扩。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则脾运不健,且气机受阻,故见脘腹胀满、食少无味;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故为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湿邪中阻,下注肠道,则为泄泻。治当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证属湿热者,宜加*连、*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因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腹皮厚朴甘草炙苦桔梗 陈皮半夏曲茯苓白术 白芷紫苏藿香生姜大枣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半夏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祛。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本方主治之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为夏月常见病证。风寒外束,卫阳郁遏,故见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为上吐下泻;湿阻气滞,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之法。 方中藿香为君,既以其辛温之性而解在表之风寒,又取其芳香之气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俱为臣药。湿浊中阻,气机不畅,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煎用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 诸药合用,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霍乱自已。感受山岚瘴气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本方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兼气滞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湿热霍乱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 山栀子甘草炙大*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翟麦滑石研。 草梢大*与栀子,兼加灯草痛淋蠲。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腻,脉滑数。 本方为治疗热淋的常用方,其证因湿热下注膀胱所致。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水道不利,故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湿热蕴蒸,故尿色浑赤;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则少腹急满;津液不布,则口燥咽干。治宜清热利水通淋。 方中以滑石、木通为君药。滑石善能滑利窍道,清热渗湿,利水通淋,《药品化义》谓之:“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篇蓄、瞿麦、车前子为臣,三者均为清热利水通淋之常用品。佐以山栀子仁清泄三焦,通利水道,以增强君、臣药清热利水通淋之功;大*荡涤邪热,并能使湿热从大便而去。甘草调和诸药,兼能清热、缓急止痛,是为佐使之用。煎加灯心以增利水通淋之力。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用本方“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乃取方中木通、山栀子仁、大*、车前子、灯心诸药,皆入心经,俱有清心泻火解*之功。同时,还能通利小肠,导湿热下行,合滑石、篇蓄、瞿麦以增利水通淋之效,故又云:“治小便亦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 本方为主治湿热淋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本方苦寒清利,凡淋证属湿热下注者均可用之。若属血淋者,宜加生地、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以化石通淋;膏淋,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浊。 .连朴饮《霍乱论》 制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 香豉焦栀芦根 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 芦根厚朴*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湿热霍乱。 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腻,脉滑数。 本方为主治湿热霍乱以呕吐为主之常用方。其证因于湿热蕴伏,清浊相干,属湿热并重之证。湿热中阻,脾胃升降失职,浊气不降则吐,清气不升则泻,气机不畅则胸脘烦闷;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舌苔*腻,脉滑乃湿热内蕴之佐证。治疗当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中*连清热燥湿,厚朴行气化湿,共为君药。石菖蒲芳香化湿而悦脾,半夏燥湿降逆而和胃,增强君药化湿和胃止呕之力,是为臣药。山栀、豆豉清宣胸脘之郁热; 芦根——清热和胃,除烦止呕,生津行水,皆为佐药。诸药相合,清热祛湿,理气和中,清升浊降,则湿热去、脾胃和而吐泻止。 本方与藿香正气散均为治疗霍乱吐泻之常用方。 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宜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霍乱吐泻,多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本方则以清热祛湿,理气和中为功,用于湿热蕴伏,清浊相干所致之霍乱吐泻,以吐为主,伴见胸脘烦闷、小便短赤、舌苔*腻、脉滑数等症。 本方为治疗湿热并重之霍乱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吐泻烦闷,小便短赤,舌苔*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湿热霍乱以吐为主者,若腹泻重者,可加白扁豆、薏苡仁以渗湿止泻。 .当归拈痛汤(拈痛汤)《医学启源》 当归羌活防风升麻 猪苓泽泻茵陈*芩葛根 白术苍术人参苦参知母甘草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 二术二参知母草,疏风止痛湿热应。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待少时,美膳压之。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脉弦数。 本方所治证候乃因湿热内蕴,复感风邪,或风湿化热而致风湿热三邪合而为患者,但以湿邪偏重为其特点。风湿热邪留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遍身肢节烦痛;且湿邪偏胜,其性重浊,故肩背沉重;湿热下注,则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脉弦数乃湿热内蕴之征。治疗宜以祛湿为主,辅以清热疏风止痛。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邪正兼顾。 本方为治疗风湿热痹及湿热脚气属湿邪偏重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肢节沉重肿痛,舌苔白腻微*,脉数为辨证要点。 若脚膝肿甚,可加防己、木瓜以祛湿消肿;若身痛甚者,可加姜*、海桐皮以活血通络止痛。 .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 或以五加易桑白,理气健脾水肿宜。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 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 本方所治之皮水证,系由脾湿壅盛,泛溢肌肤而致。水湿泛溢,故一身悉肿;湿性重浊,则肢体沉重;湿邪最易阻碍气机,气机壅滞则心腹胀满;肺气不降,则上气喘急。治宜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方中以茯苓皮为君,本品甘淡性平,功专行皮肤水湿,奏利水消肿之功。臣以大腹皮,行气消胀,利水消肿;橘皮理气和胃,醒脾化湿。佐以生姜皮,和脾散水消肿;桑白皮清降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水消肿。五药皆用皮,取其善行皮间水气之功,利水消肿与利肺健脾同用,使气行则水行,则皮水自已。 《麻科活人全书》所载之五皮饮,较本方多五加皮,少桑白皮,主治相近,惟稍兼通络祛风之力。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五皮散,较本方多五加皮、地骨皮,少桑白皮、橘皮,其行气之力不及本方。 本方药性平和,为治疗皮水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 偏寒者,可加附子、干姜等温阳利水;偏热者,可加滑石、木通等清利湿热;妊娠水肿,可加白术等健脾利湿而安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gx/9269.html
- 上一篇文章: 收藏老中医临床用药精华歌诀
- 下一篇文章: 有些植物,上了墙,就是一片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