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诗词徐淮唱和集自序作者李鸿民
我学习诗词,从少年开始。七年的私熟启蒙教育,不仅可以熟背一串唐诗,而且对琅琅上口的国学启蒙教材,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乃至《古文观止》中的若干篇章,都能背诵如流。不过,按照旧的教育制度,只求会背,未到一定年龄,不予开讲;所以,尽管书歌已背诵得烂熟于心,对其内容还是茫然无知。好处是培养了我受益终身的诗词兴趣。 成年以后,献身公务,无暇读书,然而对诗词的兴趣不减尤浓;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和文化提高,过去看不懂的内容,也能逐渐理解。俗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有时兴致所至,也试着写些小诗。 真正进入诗词的春天,是在告老退休之后。许多忙碌一生的退休老人,自觉地把学习诗词看成是修身养性、怡情自乐、交朋结友、益寿延年的途径和生活方式。老年大学、老年诗社应运而生,一些似曾相识,或根本就不相识的老人,因为爱好相同,自觉地聚在一起,互学互动,互勉互进,形成多种多样的诗词群体,开辟了美仑美奂的诗词园地,从他们那里我再一次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和乐趣。 中国是个诗的国家。中国的汉语博大精深,而诗词又是汉语最为精粹的语言。在诗词中,易记易学的绝句,则是诗词中最为精粹的诗体之一。诗词之所以称为精粹,我认为主要有三个特点:推敲、唱和及吐露心声。唐代诗人韩愈和贾岛推门敲诗的故事流传至今,故而人们习惯于把诗词的反复修改,称为"推敲"。推敲,不是一个偶然的故事,而是名副其实的创作规则。唱和,也是诗词互动的特有模式和优良传统。一人赋诗,多人唱和,融洽和谐的气氛,为其它文艺创作体裁所不及。吐露心声,是中国诗词第三个特点。古人称"诗是心声","诗从肺腑出","诗是真情的流露",因而,写诗须凭真情实感,"不可违心而吐"。 因兴趣相投,聚在一起,无名利追求,无物欲奢想,更无戒备之心,纯粹是为了艺术享受,因而可以敞开肺腑,吐露心声。无所求,即无所忌。这种情况,在职场、商场、酒场、文化场中,难能见到。所以,诗人的活动也是最为文明、最少引发争执的地方。这些,正是诗人群体和谐与清雅之处。 我多次走进老年大学诗词班,观摩黄新铭老师的现场教学。有时并非是先生讲,学员听,而是让学员把自己的作品写在黑板上,让大家七嘴八舌地互相点评。人人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遣词造句,到平仄声律,畅所欲言,无话不谈,课堂气氛,轻松自然,虽有辩论而不失和气。老师则坐在一旁,手捧茶杯,笑容满面地静听学员点评,喜见古人"推敲"之风再现课堂。 心声的交流,不仅表现在课堂上、酬唱中,书信来往也是常见的一种形式。诗人、书法理论家、学者冯亦吾先生客居京华,长我三旬。年有缘相识,此后18年间,我收到过冯老47封信札。这位立马可待的诗人,在大部分信中,都附有小诗。每逢春节,冯老必有手书"春帖"寄来。何谓"春帖"?即一首贺年小诗。淮安(原称淮阴)著名诗人赵恺先生,多次荣获全国新诗大奖,他的书信也常以诗代言。某年春节,他去我家拜年,因怕赶早打扰,即从门缝里塞进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两行小字:"一切尽在思念中,一切尽在不言中!"文字极简,精彩隽永,令人回味不尽。 在淮安工作时,我认识了两位蒙冤受屈的知识分子。一位是市教育局的干部,一位是教育学院的副教授。二人均在年的"反右"运动中被错划"右派",蒙冤受屈多年,有关政策迟迟得不到落实。我初到淮安,正巧分工负责此项工作,查明真相,迅速予以解决。这本属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无需任何回报。可是,在我离开淮安调回徐州时,二人不约而同地寄来一首小诗,言辞真切,倾吐离情。其中一位在信中还装了三枚石子,寓意一"磊"字。我理解,国家干部,均应光明磊落地为人民办事。另一位只要求我与他们家人合影留念,唯此而已,别无他求,更无馈赠。这些事令我感动,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和不染流俗的可贵精神。 年秋,徐州的三位老领导李凯、徐振东、宋茂南先生,相约相伴到淮安作故地重游。我陪同他们泛舟洪泽湖上。洪泽湖的风光,令人陶醉。一路欢声笑语,心旷神怡,乘兴,我写了几首小诗,记下了此行之乐。消息传到徐州,另一位老友朱莘生先生,立即填写一首小词,随函寄到淮安,与我们分享神游之乐。现在李、宋二老已经仙逝,朱先生的这首词也收入本书。一首本不经意的即兴之作,短短数行,拳拳之心,它牵动着的却是一段往事的温馨回忆。 行文到此,我想,毋须多加解释,读者已经可以理解这本书取名《徐淮唱和集》的用意了。它是"因诗结缘,情浓于诗"的具体展现,是人生友谊的见证。所以,我把它当成一坛陈年的酒,打开它,醇香四溢,回味悠长。我又把它当作一本泛黄的相册,翻开它,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一件件动人的往事,让人魂牵梦绕。现在,一批老友已经离我们而去,他们是:冯亦吾、余宗范、徐伯璞、王洪明、田林高、王诗徐、孙谦、高鸣珂、刘渔龙、程平、王智先生等等,真实中有幻灭,幻灭中存真实,他们的音容笑貌,已经定格在我的心间。 苏轼告别徐州时,曾经吟道:"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如今徐淮两地不仅仅是阡陌相连,"清泗与淮通"了,更多便捷的通道,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但愿这本书成为两地感情交流的纽带、心灵沟通的桥梁。 一位世界著名诗人说过,人生如果没有诗歌和爱情,那将是不完整的人生。愿中国的诗词繁荣昌盛,愿每位诗友都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年10月 李鸿民,字乐农,江苏丰县人,年生。从政45年,年离休。中国标准草书学社高级社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徐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市史志学会会长、市诗词协会顾问、市宣武老年大学校长等职。著有《李鸿民文选》、《史林撷叶》等书。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展览,作品被中南海收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ls/13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苏轼写了水调歌头不久后开始倒霉,摊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