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补阳最佳时节艾蓬轩大夫
7月11日便正式入伏了,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又闷热的日子,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淫”中,所谓的“暑邪”。在伏天,尤其在南方,那就真是一个大蒸笼,随之而来的也是种种不适。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若暑邪伤人则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另一方面,暑性升散,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症状。且又极易伤津耗气,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临床除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伤之症外,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则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故《素问·刺志论》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而令人最难受的,莫过于暑多挟湿,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水气弥漫,故暑邪致病,多挟湿邪为患。其临床表现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但这样炎热的三伏天,也并非“一无是处”,《素问·六节脏象论》中便有“长夏胜冬”的说法,《素问·四气调神论》里亦有“春夏养阳”等,从夏与冬的克制关系中发展出了中医独特的养生治病指导思想,从而衍生了特色疗法——冬病夏治。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冬为阴,夏为阳,在冬天,某些患者因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正气不足以祛邪,或重感阴寒之邪,便极易造成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比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由于虚寒性疾病的发病特点是常常在冬季发作或加重,而在夏季缓解或消失,如果能够在此类疾病处于缓解期的夏季给予治疗或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少或减轻冬季的病证,这正是中医“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之治病原则的体现。而在三伏天,自然界气温最高,也是机体阳气最旺之时,此刻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冬季虚寒性疾病。那么。夏天就该热着过?离不开吃的中国人,也有“夏吃瓜”的说法,那么在炎炎夏日,有哪些瓜可以多吃呢?苦瓜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暑、清心除烦、健脾开胃、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苦瓜的“苦”,才是营养的关键和精髓。丝瓜丝瓜性寒,具有消暑利肠、祛风化痰、凉血解毒的功效。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植物黏液、木糖胶等物质,全身都可入药。可谓是三伏天里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好帮手”。冬瓜冬瓜能清热化痰,利尿消肿,而且冬瓜含水量较多,还可以起到增进食欲的作用。由于不含脂肪且含糖量较低,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人群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cd/1265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三杯茶饮,既消暑降温又不伤脾胃,口味还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