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牛品德文化性的认知意义

文/古广祥

(香港新闻出版社社长、艺术家智库主席)

读王志坚牛题画作体会。

湖南齐白石纪念馆馆长、湘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志坚是以擅制牛图而闻名,其作品具有民族性、哲理性、意味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近日,读其系列“牛题”作品,我深切体会到,他借艺术思维阐述牛“给予人多,取予人少”的厚德品质,“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的无私品质常常寓于他的作品中。

画家王志坚

盖闻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意义,勿以小事为轻,惟善于借小事物阐述大道理的作品,方称上乘之作。诚如菲·贝利所说:“不要光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有见及此,艺术家就得去掉“形而上学”冰冷理论,以唯物辩证法的方式让平凡事物获得不平凡的待遇。

牛忠于主人,心无傍鹜,一心耕作,陷泥蹶块,常在草野。其统治和改变大自然的魄力,人们可从它荒坡断堑无端入,田里禾苗壮,一步一点头的耕耘态度得到印证。牛勤劳,踏实,可靠,别无逾者,哪能叫人不讴歌?关于牛甘于重复昨天劳动之厚德行为,本草对联作了生动的阐述,联曰:

风味团头,充蔚/岩林/西滑石;

苍山越橘,回芸/水漆/亚奔波。

“风味团头”,喻牛头顶风寒;“充蔚”,是谓披荆斩棘、开疆种植;“岩林”,喻比野林;“西滑石”,泛指这般艰辛。

“苍山越橘”,喻牛在天苍苍处耕作;“回芸”,是谓在野茫茫里布菽;“水漆”,喻比水田;“亚奔波”,泛指如此忙碌。

在中国文化中,牛是人类的亲密伙伴,是任劳任怨的代名词。由是观之,历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对牛的赞美,和塑造其样板的创作冲动是依据的。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就有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的《牛赋》,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宋代画家阎次平的《四季牧牛图》,明代学者李进的《风雨归牧图》,他们都是通过自己作品来歌颂牛的平凡与伟大。

艺术家是认识事物灵*的先知者。王志坚善于用第三只眼睛观察事物的另一面,他积极到习俗中去寻找真正忠于生活的艺术语言,并用人们熟悉的题材去唤醒人们对身边平凡事物的思考。其牛题意涵衍生出牛文化的新概念,让人们真切地领略了“平凡就在不平凡的旁边”。

王志坚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自幼对牛就有偏爱,他说:“惟对牛的审美是他未经理想化的本能冲动。”由于这种背景,王志坚于年开始由工笔画转入写意画,并且把画牛作为自己艺术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当然,这种转变离不开技巧功力。

创作不是胡作非为者的自由,画有法,画无定法;画无定法,物有常理。王志坚常说:“艺术的功能就是通过图式语言,对生活作另一次的发现与再一次的创造。对此,我常常努力观察牛的动态、神情和习性。”

王志坚之牛题《为谁辛苦为谁忙》《看惯家乡的美景》《牧歌》《春雷渐渐近》《晨》诠释了“真美合一”的理念。这些作品全然是靠笔墨的渲染、构图的留白、明暗的比例、造型姿态及表情语言,来表现牛与牧童关系及牛所秉持的劳动态度。

我喜欢王志坚“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作品,因为这种“遗貌取神”的作品最能体现其艺术修养。

艺术是通俗而又高级的东西,王志坚通过大写意的表现方式,把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牛人格化了。人们不难看出,牛的圆亮而诚实的眼睛充满了对丰收的期待,因为它最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

作品《赶春图》表现出牛早起、勤奋和不抱怨命运的品格,它在耕耘时有时发出的声音是在唤醒那些急功近利,或幻想不劳而获的人:不劳苦,无所得。

王志坚先生是人文主义画家,人们不能单一从艺术角度解读王志坚作品,其"工入意出"之艺术观点,除了向大众灌输了“牛”的奉献精神外,还运用笔墨阐述牛文化元素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王氏其心且正,其情亦洁,我撰嵌名联赠之:

最知情似长沙洁;

还觉志如白石坚。

风味团头,又称“砂仁”

功效:行气调中、和胃、醒脾。

主治:腹痛痞满、食滞、噎膈、寒泻冷痢、胎动不安。

充蔚,又称“益母草”

功效:活血祛瘀、利尿。

主治:月经不调、恶露不尽、跌伤、水肿、痈疮。

岩林,又称“岩川芎”

功效:散寒止痛。

主治:感冒、头痛、胃痛、关节痛。

西滑石,又称“滑石”

功效:清热、通淋、渗湿、通乳。

主治:腹泻、烦渴、淋证、湿证、乳汁不通。

苍山越橘,又称“岩檀香”

功效:健胃利脾。

主治:胸腹气痛、饱胀。

回芸,又称“防风”

功效:祛风、胜湿、解痉。

主治:感冒、痹症、破伤风。

水漆,又称“麻疯树”

功效:止血散瘀、敛疮止痒。

主治:外伤出血、骨折、湿疹、胃肠炎。

亚奔波,又称“下果藤”

功效:解*、生肌。

主治:痈疮、烧伤。

年中秋节于深圳

编审常小靠古广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jj/1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