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这味药材可能大家都感觉比较的陌生,因为这种药材很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如果是风湿、类风湿病患者或患者家属应该对他不会陌生。作为治疗风湿、类风湿病的常用药,是它的功效还是比较多的,可能很多朋友不认识第二个字,那么中药秦艽怎么读发音是什么呢?其实这两个字读作qinjiao,那么你知道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相传在战国时期,秦*四处征战,士兵常年苦战,风餐露宿,不少人都患上了腿痛、膝盖痛、关节痛的毛病,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的病的士兵都六次了严重的后遗症。有一位随部队一路南下征战巴蜀的年轻*医,在见到很多同乡因腿脚不便战死沙场后心痛不已,他痛恨战争,于是偷偷离开部队,各方寻药,立志为受苦的百姓和战士解除痛苦。一日,在寻药途中他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在得知老者是扁鹊之徒后虔诚拜师,老者为其诚心所感,收其为徒。学医过程中他念念不忘的请教师傅*营和百姓中多有腿痛、膝盖痛的病人,可有良方医治?师傅随手指着路边一株草说,此草之根可医腿疾,并从怀中掏出扁鹊所遗帛书相授。后来青年学成下山,按照师父教诲,教身患痹症的百姓和士兵识药、采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病愈,这种药材也逐渐流通全国了,由于这种药材来自秦地,且干燥后根茎有皱纹并且绞结在一起,所以人们就把这种药材叫做“秦绞”,随着岁月的流转和时间的推移,纠逐渐演变成今天“秦艽”这样的写法和读法了。有图有真相,我们看图就知道秦艽这味药长的有多纠结了,这种特别交织缠绵的根部就是入药的部分,有的长的还真特像麻花。而且入药的麻花秦艽、粗茎秦艽、小秦艽每一种都很纠缠。在中药里秦艽的药用是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多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等证。它可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古籍有载——《本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药性论》:利大小便,瘥五种*病,解酒*,去头风。《四声本草》:疗酒*,*疸。《日华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时气。《珍珠囊》: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医学启源》:治口噤,肠风泻血。《主治秘要》云,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足阳明下牙痛,以去本经风湿。王好古:泄热,益胆气。《纲目》:治胃热,虚劳发热。《本草正》:解温疫热*,骨蒸发热,潮热烦渴及妇人胎热,小儿疳热瘦弱。秦艽在中药里有着特殊的位置,被归为祛风湿药。而大部分在祛风湿药都有辛燥的特性。因风和湿夹杂在一起,需要辛散干燥的药去对症施治。但秦艽和别的祛风湿药不一样,它的性质较润,归辛、苦、平,这样的性子既有驱散风湿的能力,又能保护机体。所以又被誉为风药之润剂,着实可圈可点。秦艽作为风药中的润剂,散药中的补剂,有活血、养血的效果。所以治疗风湿、类风湿的方剂使用它,就是采用它祛风活络,养血舒筋的药性。自古医道不分家,关于秦艽那缠绵交织的根,古代中医人把它与天地阴阳之大道联系起来。《本草崇原》有论道“秦艽气味苦平,色如*土,罗纹交纠,左右旋转,禀天地阴阳交感之气,盖天气左旋右转,地气右旋左转,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地气营运则水下,天气营运则小便利。”原来古人通过秦艽那缠绵交织的根联想到了阴阳之气的交感变化,看出了天地之气的运动。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天气左旋右转的下降,地气右旋左转的上升,两气交感而生万物,秦艽的根蜿蜒迂曲还真是神似!像这样缠绕、交织在一起的根系,成长过程必会有很多的纠葛与苦楚,相伴在一起的每一根系的扭曲、重叠对于彼此来说都会有摩擦与负担,但也恰恰成为了彼此的支柱,一起顺势成长。类风湿病友的生活就像秦艽的造型一样,很多时候都充满着纠结和拧巴,但就像秦艽缠绵交织的根,只要把纠葛与苦楚隐藏在不为人知的地下,总有一天会在地面上盛开美丽的花。加油努力不放弃,人生的不如意大概就是上帝想给我们劳碌的日常放个假,那我们就不如认真感受这样的假期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jj/11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