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图木通
木通为双子叶药用植物,别名山通草、通草、万年藤、燕蕧、乌蕧,木通科木通属落叶木质缠绕灌本。木通、三叶木通及白木通的木质茎入药,性味苦,凉,泻火行水,通利血脉。用于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内无湿热、津亏、气弱、精滑、溲频者及孕妇忌服。 木通科木通主产于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三叶木通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白木通主产于西南地区。秋季采收,截取茎部,除去细枝,阴干即得,洗净润透,切片,晒干,生用。 生活习性 耐水湿植物阴性植物,喜阴湿,较耐寒。常生长在低海拔山坡林下草丛中。在微酸,多腐殖质的*壤中生长良好,也能适应中性土壤。茎蔓常匐地生长。 形态特征 ①木通:落叶木质缠绕灌本,长3-15cm,全株无毛。幼枝灰绿色,有纵纹。掌状复叶,小叶片5,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6cm,先端圆常微凹至具一细短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缘。短总状花序腋生,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序基部着生1-2朵雌花,上部着生密而较细的雄花;花补3片;雄花具雄蕊6个;雌花较大,有离生雌蕊2-13。果肉质,浆果状,长椭圆形,或略呈肾形,两端圆,长约8cm,直径2-3cm,熟后紫色,柔软,沿腹缝线开裂。种子多数,长卵而稍扁,黑色或黑褐色。花期4-5月,果熟期8月。 ②三叶木通:与前种相近。主要区别点:叶为三出复叶;小叶卵圆形、宽卵圆形或长卵形,长宽变化很大,先端钝圆、微凹或具短尖,基部圆形或楔形,有时微呈心形,边缘浅裂或呈波装,侧脉5-6对。 ③白木通:本变种形态与三叶木通相近,但小叶全缘,质地较厚[ 中药药理 木通出自《药性论》、《本草经集注》:“通草,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即葍藤茎。”《唐本草》:“通草,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其子长三、四寸,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谓燕覆,或名乌覆,今言葍藤,葍覆声相近尔。”《本草图经》:“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阳,今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茎干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出五叶,颇类石韦,又似芍药,三叶相对,夏秋开紫花,亦有白花者,结实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美。正月、二月采枝阴干用。或以为葡萄苗,非也。今人谓之木通。而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通脱稀有使者,近世医家多用利小便。南人或以蜜煎作果,食之甚美,兼解诸药*。” 品种分类 ①川木通:又名淮木通、白木通、油木通、山木通、土木通、花木通、白花木通、小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和绣球藤等的木质茎。主产于安徽、湖北,四川、陕西、贵州、云南等地。以茎条均匀、断面色*白、无黑心者为佳。 ②白木通: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的木质茎。 ③潼木通:又名童木通。为产于陕西临潼一带者。 ④细木通:又名子木通、藤通。为枝细色白者,品质较佳。 ⑤大木通:为枝粗色*者。品质较次。 ⑥匀木通:为枝条中等,不粗不细,色*而无黑色者。品质逊于细木通而优于大木通,品质中等。 中药属性 ①入药部位:为双子叶植物药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木通的木质茎。 ②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入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③用法用量:煎汤内服,5~10克;或入丸、散。 ④禁/宜人群:内无湿热,津亏,气弱,精滑,溲频及孕妇忌服。 ⑤炮制方法:用水稍浸泡,闷润至透,切片,晾干。 ⑥采收储藏:9月采收,截取茎部,刮去外皮,阴干。 主治功效 清热利尿;活血通脉。主小便赤赤;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喉疼痛;口舌生疮;风湿痹痛;乳汁不通;经闭;痛经。 ①《本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 ②《吴普本草》:止自汗。 ③《别录》: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鼻息肉,堕胎,去三虫。 ④《药性论》: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 ⑤《食疗本草》:煮饮之,通妇人血气,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 ⑥《本草拾遗》: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 ⑦《海药本草》: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 ⑧《食性本草》: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效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 ⑨《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 ⑩《安徽药材》:治脚气浮肿。 临床应用 ①热淋涩痛,水肿。该品能利水消肿,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下行从小便排出。治疗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常与车前子、滑石等配用;用于水肿,则配以猪苓、桑白皮等同用。 ②口舌生疮,心烦尿赤。该品能上清心经之火,下泄小肠之热。常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下肠而致的心烦尿赤等症,多与生地*、甘草、竹叶等配用。 ③经闭乳少。该品通经下乳。用治血瘀经闭,配红花、桃仁、丹参等同用;若用治乳汁短少或不通,可与王不留行、穿山甲等同用;该品还能利血脉,通关节,配桑枝、薏苡仁等同用,治疗湿热痹痛。 文献论述 ⑴李杲:《本草》十剂,通可去滞,通草、防已之属是也。夫防己大苦寒,能泻血中湿热之滞,又通大便、通草甘淡,利小便,专泻气滞也。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原绝,则寒水断流,膀胱受湿热,癃闭约缩,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其症胸中烦热,口燥舌干,咽干大渴引饮,小便淋沥或闭塞不通,胫酸脚热,并宜通草主之。凡气味与之同者,茯苓、泽泻、灯草、猪苓、 、翟麦、车前子之类,皆可以渗湿利小便,泄其滞气也。木通下行,泄小肠火,利小便,与 同功,无他药可比。 ⑵《纲目》:木通,上能通心清肺,治头痛,利九窍,下能泄湿热,利小便,通大肠,治遍身拘痛。《本经》及《别录》皆不言及利小便治淋之功,甄权、日华子辈始发扬之,盖其能泄心与小肠之火,则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既清,则津液自化,而诸经之湿与热,皆由小便泄去,故古方导赤散用之。杨仁斋《直指方》言人遍身胸腹隐热,疼痛拘急,足冷,皆是伏热伤血,血属于心,宜木通以通心窍,则经络流行也。 ⑶《雷公炮制药性解》:木通利便,专泻小肠,宜疗五淋等症。其惊悸等症,虽属心经,而心与小肠相为表里,故并治之。脾疸喜睡,此脾之病,皆湿所酿也,利小肠而湿不去乎?瘟疫之来,感天地不正之气,今受盛之官行而邪不能容,亦宜疗矣。 ⑷《本草经疏》:木通,《本经》主除脾胃寒热者,以其通气利湿热也。其曰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以其味淡渗而气芬芳也。令人不忘者,心主记,心家之热去,则心清而不忘矣。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者,脾家湿热壅盛则成疸,心脾之热不清,则昏昏欲眠而心烦哕,音声出于肺,肺家之湿热去,则肺金之气清而音声出矣。治耳聋者,泄肾家之湿火也。 ⑸李中梓:木通,功用虽多,不出宣通气血四字。 ⑹《本草汇言》:木通,利九窍,除郁热,导小肠,治淋浊,定惊癎狂越,为心与小肠要剂。所以治惊之剂,多用木通,惊由心气郁故也,心郁既通,则小便自利,而惊癎狂越之病亦安矣。 ⑺《药品化义》:木通,导脾胃积热下行,主治火泻、热泻,盖为利小肠火郁,行膀胱水闭,使水火分,则脾气自实也。且心移热于小肠而脏病由腑结,腑通则脏安。凡为惊病,由心气郁及嗜卧心烦者,以此直彻下行。古人立方,心火为邪,用木通导赤,肺火为邪,用桑皮泻白,良有深意也。 ⑻《本草述》:木通主治,类知为利水,而《本经》所云通利九窍血脉关节,殊未深究也。盖胃中水谷之清气上注于肺,而手太阴清中之浊者仍归于胃。试取《本经》首言除脾胃寒热,次乃及于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则知木通于肺胃之交,真有为之承接脉络、使其气化通而血化利者。使胃上注而肺下降,如所谓和调五脏、洒陈六腑者,以能助其功,使清气之营,入肺而流贯于诸经,即上下九窍无不通焉,是则利水与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原非二义矣。 ⑼《本草新编》:木通、逐水气、利小便,亦佐使之药,不可不用,而又不可多用,多用则泄人元气。或疑木通利水去滞气,亦有益之品,而谓泄人元气何也?夫木通利水,功何异于猪苓,但嫌其苦寒损胃,非若淡泻之无害也,胃气既伤,元气必耗,故用之为佐使则有功无过,倘多用之为君,则过于祛逐,元气必随水而走,安得不耗哉? ⑽《本草备要》:朱二允曰,火在上则口燥、眼赤、鼻干,在中则心烦、呕哕、浮肿,在下则淋、秘、足肿、必借(木通)甘平之性,泻诸经之火,火退则小便自利,便利则诸经火邪皆从小水而下降矣。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泽泻,利水虽同,所用各别。 ⑾《本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 ⑿《吴普本草》:止自汗。 ⒀《别录》: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痿、踒折、齆鼻息肉,堕胎,去三虫。 ⒁《药性论》: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 ⒂《食疗本草》:煮饮之,通妇人血气,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痿、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 ⒃《本草拾遗》: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 ⒄《海药本草》:主诸痿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 ⒅《食性本草》: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数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 ⒆《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周,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赢劣乳结,及下乳。 ⒇《安徽药材》:治脚气浮肿[4]。 考证相关 ⑴《本草经集注》:通草,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即葍藤茎。 ⑵《唐本草》:通草,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其子长三、四寸,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谓燕覆,或名乌覆,今言葍藤,葍覆声相近尔。 ⑶《本草图经》: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阳,今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茎干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出五叶,颇类石韦,又似芍药,三叶相对,夏秋开紫花,亦有白花者,结实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美。正月、二月采枝阴干用。或以为葡萄苗,非也。今人谓之木通。而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通脱稀有使者,近世医家多用利小便。南人或以蜜煎作果,食之甚美,兼解诸药*。 ⑷《纲目》:今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神农本草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二者皆能通利也。 ⑸《本草正义》:寻绎陶氏所谓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吹之气出云云,其形固与今之木通相似,惟木通之味大苦,而《神农本草经》止称其辛,微嫌不类,且《别录》又以为甘,则尤为可疑。但《神农本草经》、《别录》所载主治,固无一与今之木通不合者。意者雷公谓主为苦,最得其真,而《别录》之甘字有误欤?抑《别录》亦误认通脱木为通草,乃以其淡而无味,遂以甘淡之义谓之为甘欤?窃以甘之一字,终觉与木通不类,是以高邮王氏《广雅疏证》于附支通草一条,虽亦引《食性本草》茎名木通一句,而并不直言陈说之是,且谓后世《本草》诸家,无能证明其说者,盖以其矢传久矣云云。则念孙氏父子,固亦有疑于古之通草,未必果为今之木通也。兹以古人所说通草主治,尚与今人所用之木通,情性无往不合,姑仍濒湖之意,径以木通标作正名,而附志所疑如此,以俟知者更详。 摄影:李庆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jj/1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方剂讲堂大圣散大圣濬川散大腹皮
- 下一篇文章: 泌尿系列之药品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