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推拿心系病证调理
生理功能与特点 心位于胸中,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神和主血脉;心开窍于舌,在体为汗,其华在面,其色赤而应火。由于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为整个人的生命活动,狭义的神则指人的觉醒、思维和意识状态,它们都为心所主,即心关乎人的生命和思维意识状态。 古人认为“心为神之舍”即“神舍于心”。心主神明功能正常,则人充满活力,人之睡眠安稳、思维不乱、意识清晰。水谷之精微上输胸中,与自然之清气相合形成宗气,宗气灌注血脉,宗气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 血脉为心所主,血脉联于心,分布于全身,无处不有;既保证气血的运行和分布,也是维持神(生命)机运行的根本保证。心为火脏,小儿初生,知觉未开,见闻易动,自我控制之力较差,易喜、易怒、易惊;故传统儿科认为“小儿心常有余”。 心病的辨证思路 1、神明无主 (1)整体生命活力降低:倦怠、乏力、神疲、心累、心慌、气短,适应性差等;以及因脏腑功能低下而出现的与循环、水液代谢、生殖、内分泌,语言、行为、意识等异常有关的病症。 (2)神失所控:见狂躁、妄语、妄见、痴呆、智障、脑瘫、癫痫、厥证,痰火扰心则见夜啼、惊叫、秽语、不能自主等。 (3)神不守舍:睡中突然惊醒、夜啼、注意力不集中等。 2、血脉失其所主 (1)虚证:头昏、头晕、血证、紫癜等;以及心悸、怔忡、心慌、指纹淡,脉虚。 (2)实证、瘀证:痛证、痹证、真心痛、胸中窒闷、唇色青紫、四肢不温,舌质淡或紫,可见迟、涩、结、代等脉,指纹滞。 3、汗之异常 (1)气随汗泄,阳随阴亡:自汗、动则汗出,动则喘咳,漏汗不止、冷汗淋漓。 (2)阴虚内热:盗汗。 (3)汗出不畅:中暑、高热、烦躁等。 4、窍道失其主 舌为心之苗凡舌体病变,如口舌生疮,口腔溃疡,舌体红肿赤痛等可以从心功能失常去辩证。 5、心火下移 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可移热于小肠,引发小便频数、尿赤、尿痛等。 心系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1、心气虚 心悸不宁、胸闷、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甚至喘咳,喜倦卧、神疲倦怠、嗜睡、不愿离开父母、懒于言语、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指纹色淡。 益气补心 补心经、补脾经、推三关、揉内关、振揉膻中。 2、心阳虚 在心气虚主症的基础上出现畏寒肢冷,手足青紫、倦缩,小便清长,面色白,冷汗,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沉迟而细,指纹紫滞。 益气温阳 在心气虚治疗的基础上加纵擦脊柱胸段两侧、揉关元、揉气海、运丹田,横擦小腹与腰骶。 3、心血虚 心悸怔仲,烦扰难眠,夜啼,头昏,头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指纹色淡。 养心安神 补心经、补脾经、揉神门、揉内关、揉心俞、揉足三里、囟门推拿法。 4、心阴虚 在心血虚的基础上出现两颧发红,常于午后、夜间吵闹,夜啼,潮热,盗汗,舌体瘦小、苔少,脉细数,指纹色深红。 滋阴清热 揉神门、揉心俞、补肾经、揉内劳宫、揉二马、点揉三阴交、揉太溪、揉涌泉。 5、心胆虚怯 心悸不宁,坐卧不安,多梦、易惊醒,夜啼,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指纹色淡。 安神定志补益阳气 补心经、清肝经、掐揉五指节、揉内关、揉心俞、振中脘、振膻中、揉百会及四神聪、点揉足三里。 6、心火亢盛 夜卧不安,夜啼声宏,面赤口渴,小便*,舌尖红绛,或口生舌疮、口腔溃疡,或见吐血衄血,或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脉数有力,指纹色降或暗紫。 清心泻火宁心安神 清心经、清小肠、捣揉小天心、揉二马、掐总筋、水底捞月、清天河水。 7、痰迷心窍 面色晦滞,泛恶欲呕,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喉有痰声,甚则昏不知人,舌苔白腻,脉滑;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举止失常;或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发出猪羊般叫声,舌苔白腻,脉滑,指纹紫滞。 豁痰开窍 补脾经、清心经、运内八卦、掐揉五指节、捣揉小天心、揉丰隆、囟门推拿法、开璇玑、天突、掐老龙。 8、痰火扰心 面赤气粗,口渴,烦扰不宁,夜啼,小便*赤,大便秘结,精神错乱,神昏谵语,躁狂,妄动,舌质红,苔*腻,指纹紫滞。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清心经、清肝经、清小肠、清天柱骨、天突取吐、运内八卦、掐揉五指节、捣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点三凹、掐精威。 9、心血瘀阻 胸闷不舒,夜啼不安,胸痛,健忘,面色无华,唇甲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指纹滞。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清心经、清肝经、点心俞、运内八卦、揉内关、捣揉小天心、揉一窝风、拨极泉、捋脊法。 10、小肠实热 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脉数。 清心导赤 清心经、清小肠、揉总筋、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揉二人上马、推箕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jj/5441.html
- 上一篇文章: 化解肽净化体内病**素
- 下一篇文章: 伤寒六经辨证心诀必背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