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咳嗽到底如何辨别
古人一直强调“春捂秋冻”,其实就是防止早春时节寒潮对人体的袭击。早在《*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所以春季也是一个容易引起外感的季节,不过这个时节主要的病因不一定是寒邪,还有可能是温邪。 温邪 温邪是各种温热病致病邪气的通称,包括温病中的春温、风温、暑温、伏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疫、温*和温疟等病的病因。温邪并不是指单纯的一种邪气,而是指自然界致病因素中具有温热性质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中的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及疠气和温*。具有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各异等特点。病因 春温咳嗽的发病不是直接由寒邪所致,而是寒邪潜伏体内,郁久化热,到了春天伏热外发所致,或者说感受了新的邪气勾动了体内的伏热。所以,体内伏热才是发病的直接原因。寒邪转化为热或是热郁于里才能成为春温。症状鉴别 春温初起的咳嗽,有身热不甚,口微渴,心烦,小便*赤,舌红脉浮数等;风寒引起的咳嗽,有头痛、身疼、恶寒、脉浮紧的证候,而春温恰好没有这些明显的寒象。新感和伏邪的区别 两者除了都有咳嗽的症状之外, 1.伏邪自发者,由于寒邪郁久化热,内热渐炽,到了春季的时候,阳气升发、开泄,内热随之骤然外泄,这样的患者一般都是纯里热之象。 2.新感引发者,由于内有伏热,又新感春令之邪,内外相引,内外同病,除见里热证外,还兼见表寒证:恶寒,无汗,咽红,口渴,头晕,身热等证。 对症治疗 *芩*连汤 *芩*连汤主要用于纯里热证,主要见咳嗽,身热不恶寒,汗出,口苦而渴,时而干呕,心烦而夜寐不安,尿红赤。 *连*芩汤:*连6克、*芩6克、郁金4.5克、香(淡)豆豉6克。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 四味相配,清热中有宣达气机之能,使邪热有外达之机,方中清热解郁之力强,保津之力弱,可以适当增加玄参、白芍以养阴生津,酸甘以和阴。 葱豉桔梗汤 外邪引动体内伏邪的情况,除了有上面提到的里热症状,还有头痛、微恶风寒无汗或汗不多等辨证要点,那就可以请葱豉桔梗汤出场了。 其组成为:鲜葱白10克,苦桔梗5克,淡豆豉15克,焦山栀9克,薄荷叶5克,连翘6克,甘草3克,鲜淡竹叶12克。 诸药合用,共奏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之功。 另外,还有两个常见药也是通用的,那就是桑菊饮和银翘散,轻者桑菊饮,重则银翘散,这两个药物都是有中成药的。 养生小技巧 针对“春温咳嗽”——芦苇 芦苇浑身都是宝,但芦苇的根才是治疗“春温”的主角。芦苇的根匍匐居于水底,性凉善升,甘寒多液,鲜者色*兼白而润,入肺、胃二经。春季多高发流行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麻疹等,中医认为当属温热之病,芦根性润甘寒而不凝,生津不恋邪,轻清味淡,清热透疹,宣利而不耗气阴,正可预防此疾发生。民间素有“春饮芦根水,夏喝绿豆汤”之说,取鲜芦根克,砂锅煮水代茶饮。 内容源于网络专家号预约需通过“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jj/6803.html
- 上一篇文章: 科普IgA肾病中医特色疗法及春季调护
- 下一篇文章: 广东汕头名医中医六世实用秘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