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疮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的口腔黏膜的慢性炎症性溃疡类疾病。好发于中青年,且女性多于男性,具有复发性、周期性、自愈性的特点。

一、复发性口疮的西医病因病机

复发性口疮的西医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心理精神因素、感染性因素、某些系统性疾病或微量元素的缺乏等因素有关。

1.免疫因素

年,Lehner首次发现在RAU的前驱期,其病损部位处存在大量T淋巴细胞浸润,提示了T淋巴细胞在RAU发病中起着一定程度的作用。

Lewkowicz等发现RAU的形成与Th1型细胞免疫应答的激活,以及Th1/Th2免疫失衡有密切关系。相关动物实验同样表明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衡和血清相关因子与RAU的发生发展相关。

近年来的研究多认为RAU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研究者对RAU患者血清进行检测研究,发现其血清中C3、C4含量下降,IL-2水平显著增高,且通过对上述因子的检测,可有助于判断RAU的预后。

李慧等发现RAU患者血清中IgA、IgG、IgM、铁和铁蛋白浓度水平下降,推测其机制可能为口腔黏膜的上皮屏障功能及代谢功能降低。

2.遗传因素

RAU的发病具有家族聚集的现象。有研究表明,父母与子女之间RAU的遗传率约为8.2%,也有临床调查报告表示30%-50%的患者其父母一方有RAU;若父母均患RAU,则子女的发病率可高达60%-90%。

DuddingT等人的研究表明,基因的遗传变异在RAU的发生有关键作用。有研究者通过对RAU临床类型和遗传倾向与微核关系研究,发现父母患有RAU的患者微核检出几率更高。

3.心理精神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年轻人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加。临床调查显示RAU患者多数都伴有精神紧张或焦虑抑郁的情况。

研究表明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可引起唾液的分泌量、成分、黏稠度及pH值的改变,从而导致口腔环境的失衡及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再者,焦虑、抑郁等精神紧张情绪会使白细胞的数量与活性、唾液中的皮质醇或活性氧含量增加从而造成口腔黏膜细胞损伤。

4.感染因素

口腔是胃肠道的起始部分,其中含有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口内菌群失调也可引起口腔疾病的发生。有研究发现,RAU发病可能与Hp感染有一定的关联,RAU患者Hp检出率较正常群体高出约34%。

RedmanRS与Karthikeyan的研究认为口腔病毒群与RAU存在关联,如研究发现RAU患者的外周血存在单纯疱疹病毒的DNA片段并有转录的发生,然而RAU与病毒的关联还需要深入的研究。

5.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离不开微量元素。宋元玲发现RAU患者血清中的锌(Zn)、硒(Se)含量明显降低,并且与病程和病情呈正相关性,可能因这两种元素与免疫状态调节有密切联系有关。

有学者提出叶酸和B族维生素的缺乏也可引起RAU,管翠强等发现RAU患者血清中的叶酸及维生素B12含量要低于健康者,同样刘晓松发现口腔黏膜异常的患者存在隐匿性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因此对于RAU患者的治疗可适当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

6.其他因素

临床上部分女性RAU患者的发病多在月经前或更年期,说明RAU的发生可能也与内分泌因素有关,如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的变化等。

RAU还与一些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相关,如消化道溃疡等。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吸烟者较非吸烟者RAU的发生率要低,可能与因吸烟使口腔黏膜的角化程度增加而不易发生溃疡有关。

二、复发性口疮的中医病因病机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于中医的“口疮”、“口破”、“口疡”等的范畴。口疮一名首见于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中,《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提及:“岁金不足,炎火乃行…民病口疮。”

并且首次指出了口疮发病与火热有关。《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鼻窒口疡。”指出气候的变化与口疮发病有关。

中医学认为,口腔的发病与脏腑经络也有密切的联系。《圣济总录》指出了口疮发病与心脾的关系。

口为脾之窍,唇由脾所主;脾主运化,有后天之本之称,运化水谷精微;舌为心之窍,心之气血营养舌,舌的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脉和神志,有推动血液运行和统帅意识精神之功能。

如若平素饮食不节,喜食或多食肥甘厚味、辛辣煎炒之品,以致脾胃运化失调,胃肠蕴热,久之可造成浊毒内蕴、火热内生;思虑过度则气结,伤疮。

毒与热性质类似,两者常常可相互转化,毒在体内逐渐累及可产生热,同样热之极是毒。

《外台秘要》曰:“肝有热常患口疮。”提示口疮的发生有肝也有关系,情志不畅,七情内伤,伤及肝脏,使肝输泄功能失常,气机郁结于肝,肝郁化火,经行之时,经气郁遏更甚,火邪上灼致口舌生疮。

或是日久肝气郁结,肝气犯脾,影响脾气升清,从而运化失常,也可致浊毒内生,浊与湿属于同源、同类,两者常相伴夹杂并可相互转化。可见口疮的病理与火、热、湿、浊毒有关。

明代医家薛己编写的《口齿类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口腔专著,对口疮的发病机制作了简明的概括:“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说明了三焦病变与口疮发病的关联。

口疮可概括为实证与虚证两方面;实证多发生在年轻或体质较强的患者,多因湿热浊毒积聚心、脾、肝等脏腑,以致运化失司或输泄失常,循经上攻致口舌生疮,溃疡多红肿疼痛等局部症状明显。

虚证多发生年老衰弱患者,与脾胃、肾等脏腑有关,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虚,气血不足,或是久病耗伤体内阴液,以致虚火内生上蒸口舌,溃疡局部症状表现较实证者轻,脉沉或弱,病程较长。

三、复发性口疮的治疗

复发性口疮尚无根治的特效方法,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RAU的治疗有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以减轻疼痛、促进溃疡愈合为治疗原则。常用的药物有消炎类、止痛类、促愈合类、糖皮质激素及中药制剂等。

复发氯己定含漱液临床常用,其中含有甲硝唑、葡萄糖酸氯己定及薄荷成分,有抑菌、消炎、缓解疼痛的效果。

糖皮质激素有抗炎、抗过敏、抑制免疫等多重作用,常用制剂为软膏等局部涂抹,或是与利多卡因等量混合用来局部封闭,临床多用于治疗重型RAU,疗效显著。

rh-EGF是一种运用基因工程合成的一种单链多肽,其生物活性与内源性人表皮生长因子有极大的相似性,具有促进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从而加速创面的修复。

常用的中药局部制剂有锡类散、冰硼散、西瓜霜及中药熬制的含漱剂等,可起到活血止痛、清热解毒、生肌敛疮的效果。

康复新液为中药液体生物制剂,是从美洲大蠊干燥虫体内提取出的,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临床研究有抗感染、消炎、促进创面修复等作用,疗效显著且无毒副作用。

局部治疗短期疗效显著,可使药物直接与病损接触,病损处药物浓度明显提高,降低了全身用药的副作用,但其远期疗效较差,因而RAU的治疗常在局部治疗的同时结合全身用药。

全身治疗的原则是减少溃疡的发作次数、延长溃疡发作的间歇期。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中药等为常用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在溃疡病情较重时可作为全身用药,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出现多个不良反应。

沙利度胺为免疫抑制剂,具有抗炎、抑制白细胞对补体的趋化应答及细胞的粘附等作用,但因其致畸性、消化道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

免疫增强剂有转移因子、卡介苗、白芍总苷等。白芍总苷是中药白芍中的主要有效成份,含有芍药苷等多种化合物,具有止痛、抗炎、免疫调节的作用,现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有临床研究报道,能延长RAU患者溃疡发作的间歇期并提高免疫力,降低血清TNF-α水平。中药全身治疗口疮的要点在于辨证施治,有经典方、自拟方、经验方等。

实热证型口疮多以清热泻火、解毒祛湿等为治则,虚证型口疮多以滋补心脾肾、降火敛疮及引火归原为治则。

王焕文对肝郁气滞型、心火上炎型、脾胃实热型口疮,分别给予丹栀逍遥丸、清开灵胶囊、牛黄上清胶囊治疗,疗效均在88%以上。

全身用药远期效果较好,但是长期应用西药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而中药全身治疗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因此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研究选取的养血清热解毒汤为自拟方,方药组成为:当归、白芍、生地、川芎、茯苓、薏苡仁、金银花、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荆芥、连翘、柴胡、薄荷、甘草。

血气为人身之本,血气不通则百病始生,方中当归、白芍、生地、川芎合为四物汤;当归补血兼活血;白芍养血益阴;生地滋阴养血、补肾填精;川芎活血行气。

该四味药同为君药,有补血活血之功效,补调结合,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药理学研究证明,该方共用有抗炎、改善造血功能、增强免疫等作用。

总结

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还是应该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局部与全身治疗相结合,这样疗效太能更确切。所以我们医疗工作者仍需继续努力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mutonga.com/cmtzz/12445.html